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薛兆丰、罗振宇、脱不花、张德芬等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如果你有幸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这一点,并身体力行,那么你或许会有一个 不同的人生起点。
自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武志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到现在已有25年。在这期间,他通过十几本书、几百万字文字、上千篇文章,不断向自己和广大读者传达一个观点:成为你自己。他不仅一直在身体力行这一哲学,还借助心理咨询和大量真实案例对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状态有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2019年,武志红老师推出迄今为止zui重要代表作《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将自己多年的思考集中到这套书中,分活出自我篇和终身成长篇两册。其中,活出自我篇依次讲述命运、自我、关系、动力、思维、身体、情感;终身成长篇依次讲述觉知、空间、创造、现实、自由、无常。
本书为活出自我篇。
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又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 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书籍目录:
\"序言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章 命运
自我实现的预言 002
潜意识就是命运 003
自我实现的预言 005
改变,从体验开始 007
互动:不要太急着说“是” 009
期待的力量 013
罗森塔尔效应 014
怎样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 016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017
互动: 的期待,是“我相信你” 019
打赢你的内在比赛 022
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023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024
互动:竞争,是 的合作 026
界限意识与共生关系 029
界限意识 029
共生关系 030
六招划出“界限” 031
读懂你的人生脚本 036
一切都是自传 037
重复体验,是为了疗愈 039
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自传 042
如何读懂自己的生命隐喻 044
第二章 自我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048
自我的稳定性与灵活度 049
自我的力量和疆界 052
自我的组织力 054
互动:找到适合你的回应 057
心理大家的自我理论 061
本我、超我和自我 062
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 065
让你的本能“喷涌而出” 068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070
互动:成为带着野性生命力的自己 07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075
口欲期:吃货的源起 076
肛欲期:金钱态度之源 078
心理罪:俄狄浦斯期 082
潜伏期和生殖期 085
互动:给觉知留下空间 087
成为你自己 090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091
哺育你的精神胚胎 094
真自我和假自我 096
互动:尊重你的感觉,聆听你的心 100
第三章 关系
关系,即命运 102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103
认识关系奥秘的第三只眼 106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107
吃的隐喻 109
互动:再怎么努力,伤害也不可避免 111
关系,就是一切 114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115
心灵感应与深度同频 118
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120
全神贯注时,感应就会发生 121
互动:失去自我的迷恋和忘我的爱 123
我与你,我与它 127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128
珍惜规则与权力规则 130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133
天才和情商有仇吗 136
互动:我与你的关系,难以一蹴而就 138
世界是相反的 141
“好我”与“坏我” 142
你既可以A,又可以-A 144
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 147
互动:拥抱完整的自己 149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151
无回应之地,即是 境 152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153
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156
互动: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160
第四章 动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164
心理疾病的分类 165
自信与热情 168
两种生命力 170
互动: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 173
全能自恋 175
全能自恋与自恋性暴怒 176
实体自恋与虚体自恋 178
全能自恋的力量 180
全能自恋的常规表现 182
互动:从全能自恋到健康自恋 186
攻击性 189
每个人都不好惹 190
攻击性的意义 193
如何转化破坏性 197
生本能和死本能 200
互动:先试试表达攻击性吧 201
锤炼生命的韧劲儿 205
时空感 206
自我效能感 208
挑战舒适区 211
连续与断裂 214
互动:接纳痛苦,就是生死转换 218
性 220
警惕心灵僻径 221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 224
文明是原始欲望的升华 226
互动:性的模式,是关系模式的呈现 228
生命的初心 231
从渴望到 望 232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235
英雄之旅 239
互动:别皈依了 望 242
第五章 思维
心灵的三层结构 246
保护层、伤痛层和真我 246
为什么要讲感受 250
高贵的头颅,鄙俗的身体,对吗 253
你的想法真是你的吗 256
互动:头脑该是仆人,而非主人 260
认识你的非理性信念 262
人生如赴宴,须举止得体 263
重塑非理性信念 266
捕捉你的自动思维 269
每个地方都能挖一口深井 272
互动:什么是理性和非理性 276
破解你的生命逻辑 279
怎样接住关系中的“坏” 280
自恋幻觉的ABC 283
支配者 287
滥好人和 者 290
互动: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293
我思故我在 296
向思维认同 297
痛苦之身 300
抚平你内心的钩子 304
互动:怎样做到只接纳生命中的“好” 307
第六章 身体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312
身体冷暖的隐喻 313
具身认知观 316
如何用身体来聆听 319
让痛苦流动 322
互动:怕热,又是什么样的隐喻 326
艾瑞克森催眠法 328
疼痛铸就的催眠大师 329
艾瑞克森的治疗原则 332
自我催眠 336
扫描式感受身体练习 339
互动:潜意识的层次 342
谁是你身体的主人 346
假自我与身心分离 347
真自我与身心合一 350
躯体化 353
互动:看见孩子的生命力 355
第七章 情感
自恋与依恋 360
依恋的形成 361
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 364
依恋“你”,排斥“它” 367
晕车的隐喻 370
互动:我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 374
快意恩仇与纠结 376
负爱、负恨与负知识 377
“头脑妈妈” 380
去爱、去恨、去了解 382
含蓄,是一种什么味儿 386
互动:快意恩仇时,至少有机会 388
爱与恨 390
爱是容纳、看见与联结 391
恨是拒 、否认与切割 394
让恨流动 397
给毁灭欲披上一层“胶囊” 400
互动:做一个不好惹的人 403
难面对的平实之物 406
自体的虚弱与坚韧 407
关系中的恨与爱 410
一念之转:你就是我 412
互动:“你”,就是整个世界 416
\"
作者介绍:
"武志红 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 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师从 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2001年,获得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于北上广等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用心理学去深度剖析和理解个人、家庭的种种典型现象,读者遍布世界各地华人区。著有《感谢自己的不 》《为何你总是会受伤》《为何家会伤人》等作品,个人作品销量超百万册。
2017年7月,武志红在“得到”APP上线“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订阅人数超过20万人,在整个华人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核心观点】◇命运: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所做的选择。
◇自我:每个人就像是一个能量球,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关系: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这是一个根本逻辑。关系才是一切。
◇动力: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充分地伸展各种生命动力,它们不该被视为坏东西而被压制,那样只会制造黑暗。
◇思维:头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如果整个世界都在你脑海里,那么一切都是你思考、观察的对象和工具,同时需要警惕,轻易不要去认同头脑里的声音,认为这是“我”的想法。
◇身体:身体是心灵的镜子。你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合一;你不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分离。
◇情感:对人性的容纳、看见和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联结的做法,就是爱。
【经典金句】★你,是一切的根源。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
★我所认为的心理学,就是集中在一个生命如何成为他自己上,这是 为根本的生命动力,它演化出了一切人性。
★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所做的选择。
★“不”真的是 的内在语言了,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 真实的自己。
★世界不是 按照你的想法运转的,中间是有界限的。要想掌握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你首先得弄清楚界限意识,这是基础和开始。
★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遇见谁,我们容易认为是外在力量决定的命运,但我们会发现,现实常常是我们内心投射的结果。
★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 的礼物。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
★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 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是两个:投入地去爱和投入地去做事情。这都是在和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建立深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 终因为真正建立了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作为成年人,你不能要求别人配合你的全能感,世界不会按照你的意愿来运转,这是 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也是一切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一个人就会无法适应现实世界。
★问题,在关系中形成;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真正的生命韧劲儿,是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上——“这是我的选择”。只有当你真能发自内心去做一些选择时,你才有动力。这份发自你内心的生能量,经过各种锤炼,才能化为韧劲儿。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而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
★活在真自我中的人,他的身体,和自己的自我合一,这时一个人就是身心合一的。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的;而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的。
★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则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并认为它才是精神的归宿。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真实而完整的你。
★我们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而不敢去爱。然而,等你真正了解了一个人后,在心灵上是一种 真实的拥有,它不会失去,你的心灵也会变得 加饱满乃至圆满。
★不要惧怕表达生命力,不要惧怕表达恨意,关键是不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这样,孤独失联的恨意(即黑色生命力),就可以因为被容纳而转化成热情、创造力(即白色生命力)。
★真正生命的韧劲儿,是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上——“这是我的选择”!★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篇章选摘】我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一个人这辈子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这是很多朋友问到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能孤独成“圣”吗?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常讲一类故事:×××在山洞里找到一本 ,然后忘记了时间专注修习,后来成为天下 。
可我学习越多,对人性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自体必须有客体,我必须找到你。那些真正孤独成圣的人,以我的了解,是我们都忽略他此前曾有饱满的关系。
并且,以我咨询和生活的经验,从不构建深度依恋关系的人,不管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善良、友好,内心中实际上都有太多的黑暗和敌意。当“我”不去看“你”时,“我”也就不可能被真正看见了,于是“我”也处于黑暗中了。
自恋与依恋 情感是思维和身体两个主题的延伸,它的设计,来自我自己的一个认识:情感,是灵魂的证明。如果一个人天赋很好,又能在思维和身体上花很大力气,这个人就可以锤炼出 好的能力。假如他还是在孤独中,那么他难有幸福感。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当一个人投入工作、投入地去爱时,幸福就会降临。然而,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来自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讲,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能力只是自恋的展开,而如果太缺乏关系这个维度,生命仍然会感到苍凉,甚至是致命的孤独感。
想起我对一位长辈的评价:他这辈子精彩 伦,但老了,心里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他这一生,爽是爽了,可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他的心中没有住着别人。在关系的这个维度上,他的人生是有些空白的。
无论是能力的形成,还是爱的获得,都是需要不断破自恋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 终又放下自恋的过程。
依恋的形成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 简单的理解是,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像孩子和猫、狗、鹦鹉等动物的关系,天然都在寻找对情感对象的依恋。如果说,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你的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联结,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一般人都属于前三种中的一种,表现比较稳定,但有人会在这三种中不断变换,这种叫“紊乱型”。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幼儿园的家长日,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到幼儿园班门口去看孩子。这时,你会看到,孩子们大致有三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笑逐颜开,放下手里的东西朝妈妈扑过去,然后紧紧地抱住妈妈。这是安全型。
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没什么反应,仍然玩手里的东西。这是回避型。
还有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显得有些矛盾,看了看妈妈,想过去,但又有些犹豫。这是矛盾型。
安全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积极回应,而 终我确信这份表达是基本受欢迎的。
回避型依恋,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而 终我阻挡住我对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恋,我不能从你那儿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你忽冷忽热,于是我的情感表达矛盾了起来。
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
依恋意味着,我能够向你表达出我的动力。弗洛伊德 初把严重的自恋视为一种病态,并认为自恋是力比多(弗洛伊德自创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动力)不能指向客体,而只能指向自体。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恋像是你把动力(即能量)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
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们不断发展“自恋”这个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恋和全能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集中论述了“全能自恋”的概念。即婴儿一出生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一动念,世界就应该按照他的欲念给出回应。
如果世界总是不给出回应,婴儿就会生出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整个世界。因为他有全能感,所以这个时候他真的认为他一发出暴怒,世界就会被他毁掉。他不能接受自己有这么坏,这时就会把这份毁灭全世界的坏投射到外部世界。这就变成,他觉得外部世界有一个“魔鬼”。这个“魔鬼”让他感到恐怖,所以他打造了铜墙铁壁,和这个“魔鬼”隔开,这样这个“魔鬼”就可以不攻击他了。
但是,这个铜墙铁壁打造出来后,也意味着,他将自己困在了里面,他的生命力也被憋在了里面,即力比多指向了自体。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经典的回避型人格。 初来做咨询的时候,他几乎没有一个朋友。他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几件小事接连遇到挫败,他就会有巨大的挫败感。同时,他会觉得,好像整个外部世界成为铁板一块儿,对他发出了严厉而 的拒 。并且,他隐隐觉得,世界背后仿佛有一个狰狞的“魔鬼”在操纵着。 的孤独会带来 的黑暗。
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科胡特认为,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 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一个角色——自体客体 。
所谓“自体客体”,就是你的确是客体,在我这个自体之外,可我觉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你。自体客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从这个意义来讲,母亲 初真的是 伟大的。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亲尤其需要“无我”。她放下了头脑层面的自我,由此可以和婴儿构建感觉和情感层面的联结,让婴儿感觉,妈妈好像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一样好使,婴儿的能量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妈妈表达了。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客体使用”这个术语,即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允许儿童“使用”自己。我的一位来访者,从来不使用我们咨询室的纸巾,并且总是坐得 端正,好像是她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她的手脚不能伸出笼子之外一丝一毫。
有一次,我们约了下一次的咨询时间。她从外地来,得早上5:30起床,考虑到这样太辛苦了,我建议我们的咨询时间不妨向后推半个小时。但她不敢,生怕会耽误我的时间。这可以理解为,她丝毫不敢“使用”我。
当一再确认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后,她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也 次使用了咨询室的纸巾。
等回到家之后,她发现自己也能“使用”父母了。以前,她对父母都极其客气,家里总是像坟墓一样了无生气。后来的某 ,她站在家里的客厅,突然一句话从心底升起:“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这份感觉,这样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世界。
当然,不只是孩子需要这份感觉,成年人的世界也一样需要。自体客体的延伸定义是,能够滋养自体的各种客体。
依恋 是在孩子的时候完成,如果一个成年人还没有学会依恋,就会变得很麻烦,因为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低头是一个富含隐喻性的举动,像猫、狗和鹦鹉等动物过来对你表达依恋时,常常是先把头低下来让你摸。在我看来,低头这个动作就像是要放下高高的自恋,愿意表示处在比你低的位置上。
孩子容易处在全能自恋的幻觉中,但孩子同时还面临着一个事实——他的能力不足以自理,所以的确需要依赖成年人的帮助。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既是强大的,又是善意的,他就 愿意向这样的父母表示低头,同时又把情感等动力表达出去。
成年人会变得麻烦很多。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需要情感,但成年人相对有充分的资本可以自恋,或至少去保持自己的骄傲。我能照顾自己,为什么要向你低头?就算你再爱我,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自恋、我的骄傲,而且我有能力保持。
一次,和一桌子帅哥、美女一起吃饭,就我长相普通。其间,一位帅哥说:“我们的条件都太好了,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恋爱时比较轻率。如果这场恋爱谈得太困难,那我就换一个,但这么容易换来换去,我们一直都没有学会好好去爱。”其实,这不只是帅哥、美女的权力,很多相貌普通的人一样有这样的心理。就算不能比较容易地换恋爱对象,但我至少可以选择孤独、封闭。
所以, 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又充满善意的情感对象。
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看上去温柔、小巧,实际上控制欲望 强。她和丈夫合办了一个企业。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问题 多。例如,会计算好账后,她会再算三遍。她丈夫负责内部管理,但她对丈夫的一切做法都很怀疑,觉得他每处都做得不恰当,总想教丈夫、管丈夫。
这些控制欲望,可以说是自恋问题。她希望企业的所有事情,不分大小,都要经过她,实际上是经过她头脑与思维的审查。
她的妹妹和她丈夫的妹妹,几乎同时生了一个孩子。她发现,两个妹妹带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
她的妹妹带孩子时,照顾得 差,经常对孩子爱搭不理,常常是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时,她才不耐烦地摆弄几下。
相反,小姑子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稍有动静,这位妈妈就会 时间给予回应。
她给我讲这个故事时,两个孩子都还只有几个月大,而小姑子就像和自己的孩子有了心灵感应似的。一次,这位妈妈感觉自己臀部不舒服,她立即 时间去翻弄孩子的屁股,竟然真的发现在孩子的屁股上扎了一根针。
特别让她奇怪的是她对两个妹妹的感觉。对自己的妹妹,她的头脑知道这样养孩子不对,她苦口婆心地和妹妹沟通过“按照心理学,应该及时满足和回应孩子”,但是,对妹妹的方式,她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情绪反应。
但对小姑子,她的头脑知道这样对孩子很好,但她却很容易对小姑子生出一股强烈的无名火。在这股怒火里有嫉妒:嫉妒小姑子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却得到这么好的照料;还嫉妒小姑子自身,觉得小姑子是一位好妈妈。相比之下,她和自己的妹妹 初照顾孩子的方式是 像的,她学了心理学之后才开始改变对孩子的方式。
她小姑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子的吃、喝、拉、撒、睡、玩本身就是孩子有意义的,他就是凭着这些俗得不能再俗的东西,和自己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孩子以后也可能会去追寻意义,但不会那么严重地抵触俗世的生活。
她妹妹对自己孩子很忽略,让孩子觉得,他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一切日常需求,都是没有意义的、该被摈弃的。因此,他可能会形成矛盾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容易远离世俗生活,而去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但这是心灵僻径,是孤独、荒芜的圣地。
这也是自恋和依恋的一个重要区别: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则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并认为它才是精神的归宿。
还有一位来访者,她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无比。她说,她一直滞留在一个中间地带,既不能回到原本的孤独世界,又不能进入充满关系的真实世界。在这个中间地带,她无数次试着向外跳,但这时,外部世界需要有一个人对她伸开双手说:“来吧,欢迎。”然后,她才能够进入真实世界,但这个人一直都没有出现。
因此,我想说,如果你基本上是一个正常人,觉得在相当程度上和社会有融合,不管你有多少问题和痛苦,都要感谢妈妈或主要养育者,他们给了你这份感觉——世界欢迎你。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的概念和温尼科特的“客体使用”的概念,都传达了父母(特别是主要抚养者)需要给孩子传递出这种感觉——这个世界欢迎你。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也是温尼科特所倡导的: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这些描绘,相信会让很多妈妈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对比,讲清楚“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的关系。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也可以被自己所接纳。
如果自己真实的妈妈不够好,那么孩子就会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妈妈表达依恋,而去外部世界寻找“好妈妈”。
我有一个朋友,他总是不能做好眼前的事。例如,对自己的小家庭不满,对自己当前的工作不满,读书时也不能专心。他总是在走神,而在和他聊得特别深的时候发现,他好像一直都在目前的事情之外寻找什么,都像是在寻找一个“好妈妈”。之后了解到,他小时候的确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他应该有一个在家以外的“亲生好妈妈”。
这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该怎么办?首先,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通过这些复杂的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我们可以去看看孩子、看看小动物,会看到生命原本的样子:一方面,他们(它们)会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它们)都在寻找情感依恋。当有依恋存在后,一份满足感会油然而生。
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如果一个关系伤透了你的心,你经过认真考虑,知道这份关系已经没有希望了,那么可以变换空间。也就是,去换一个人寻找。
同样,当你基本断定一份关系是好的,那么,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逐渐在这个关系中去实现依恋的完成。
如果你一开始觉得一位咨询师还不错,那么轻易不要因为中间对他不满而放弃,试着保持这份关系,并试着在关系中对咨询师表达爱与恨、满足与不满, 终在这份关系中完成依恋。
例如我的一位来访者,他在找我之前,换过十几位咨询师,也换过很多工作。而我在 次咨询时就对他说:“你看,你此前已换过十多位咨询师,也换过很多工作,你太容易结束关系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如果你觉得我的咨询风格让你觉得基本可以,我的咨询能力也让你基本满意,而我又没有明显违反职业道德,那我们就基本保持稳定的咨询?如果你想离开我,请一定要把对我的不满表达出来,我们好好探讨。”结果,我们的咨询持续了几年,他的生活也逐渐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本稳定的关系背后,依恋完成的背后,藏着对人性的深刻信任。
依恋“你”,排斥“它”在敏感的精神分析师眼里,几乎一切看起来不起眼的事,都有意义,都有隐喻。下面这个小故事会引出一个大道理。
我在广州的“得到”小组开会时,黄玉玲老师迟到了五分钟,并且她是急急忙忙赶过来的。她为什么会迟到?她讲了几件小事,并认为现在这一段时间,她的世界处于失控中。为什么会失控?因为那时爆出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让她 焦虑,而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在读幼儿园,一个在读小学。
同时,很多知名女性在网上坦露自己被猥亵甚至性侵的事。这些事情让黄玉玲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女儿身上,她会死掉。这个世界是有“魔鬼”的,有些人就是想把自己的魔手伸到 无辜、 无助的幼儿身上。
因为这样的担心,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焦虑感强了很多,对周围世界的警惕心强了很多。
然后,有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了。他们一家人开车出去,老公开车,黄玉玲坐在副驾驶位上,感觉自己的身体一直有点儿紧绷着。突然,老公打了一个哈欠并喊她。黄玉玲被吓一大跳,那一刻她觉得,这是一个“大魔鬼”在喊她。
这种紧张和恐惧让我们想起了我 近多次说的话:“我”并不希望控制一切,那太孤独,而是希望“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可我 惧怕的是,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它”在那里。
如果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会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恋,这是自我保护;如果外部世界是有基本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会放下控制,把“我”交付给“你”,这就是依恋、是信任。
所以,自恋和依恋不仅是情感的事情,而且还是深刻的隐喻。婴儿依恋妈妈,孩子依恋大人,成年情侣依恋彼此,这都是在皈依“你”的世界。“我”会发现自恋的世界何等孤独、狭窄,而“我”之外的世界是何等精彩、宽广。
相反,当陷于严重的自恋与控制时,我们想切断与“它”的联结,所以还会选择封闭,就是把心关起来。
因此,真可以说,联结是善,封闭是恶。
这也和我对生命力的理解统一到了一起。生命力只有一种,当自体的生命力在关系中被客体看见时,就会成为好的生命力,如热情、创造力与爱;不被看见时,就会成为坏的生命力,如怨恨与破坏欲。
比如,罗振宇在《罗辑思维》的一期视频节目中说,关于互联网,你得有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你是相信联结会带来善,还是相信联结会带来恶?我相信联结会带来善。
再讲讲黄玉玲老师的另一个故事。他们一家出去旅行,要赶飞机,结果车在路上坏了。虽然一家人想尽各种办法,尽快赶到了机场,但还是迟了五分钟,不能办理登机手续了。那一刻,黄玉玲的感觉像是要掉下悬崖,情绪一下子变得 糟糕。这时,老公对她说:“老婆没事,是可以改签的。”然后,他们顺利地办理了改签手续。
老公的说法和做法,让黄玉玲的情绪平静了下来。这一刻,她对老公的依恋变得 深了一点儿。她的确感知到,在她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老公在那里存在着。
对孩子来讲也是一样的。孩子的世界经常处于崩溃中,他们会想象一个敌意的“它”在背后作祟。如果父母在身边,既陪着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又安抚了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确会对父母 依恋。这种事不断发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会不断加深, 终能将自己交付出去。而这种对父母的信赖,也是一个隐喻,意味着孩子形成了对整个外部世界的基本信任。
可以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与我们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因为我们容易认为,外部世界是坏的,可我自己还是纯净、美好、善良的。
并且,当一个人追求控制时,很容易会去控制别人。这时候,这个控制者就成了被控制者的“它”了。
也可以说,当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时,父母就是孩子的“它”之世界,而孩子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依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只能建立在父母基本信赖孩子,并基本容纳孩子生命力自由伸展的基础之上。
在“它”之世界,人和人之间会选择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电影《超体》中,那位研究脑科学的科学家的说法很触动我。他说:“当环境恶劣时,生命就倾向于关闭掉和外界的交换,追求孤独永生;当环境好时,就会追求生命繁衍,而繁衍,是为了把知识传递下去。”从这个意义来讲,联结也是善。
同样,自恋和依恋还会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影响——身心分离和身心合一。
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会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我们几乎必然做的一个选择是,切断头脑和自己身体的联系。而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联结时,我们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由此可以推论,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迟钝,因为身体和自己头脑的联结被切断了。相反,在自由和爱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敏感,因为身心合一。
所以,自恋和依恋并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其背后有极深的意义,一如我提出的一句话:“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文摘【核心观点】◇命运: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所做的选择。
◇自我:每个人就像是一个能量球,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关系:你看见了我,我才得以存在,这是一个根本逻辑。关系才是一切。
◇动力: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充分地伸展各种生命动力,它们不该被视为坏东西而被压制,那样只会制造黑暗。
◇思维:头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如果整个世界都在你脑海里,那么一切都是你思考、观察的对象和工具,同时需要警惕,轻易不要去认同头脑里的声音,认为这是“我”的想法。
◇身体:身体是心灵的镜子。你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合一;你不是你身体的主人,就会身心分离。
◇情感:对人性的容纳、看见和让情感恢复并增强联结的做法,就是爱。
【经典金句】★你,是一切的根源。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
★我所认为的心理学,就是集中在一个生命如何成为他自己上,这是 为根本的生命动力,它演化出了一切人性。
★一个人认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的命运,其实很可能是内在想象驱动着自己所做的选择。
★“不”真的是 的内在语言了,因为它代表着自我意志,代表着内心 真实的自己。
★世界不是 按照你的想法运转的,中间是有界限的。要想掌握一个自己说了算的空间,你首先得弄清楚界限意识,这是基础和开始。
★关系,即命运。命运,就是你遇见了谁。遇见谁,我们容易认为是外在力量决定的命运,但我们会发现,现实常常是我们内心投射的结果。
★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那么,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该是父母能给孩子的 的礼物。
★人都希望被看见,这是一种极为本质的需求。
★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 是我说了算;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是两个:投入地去爱和投入地去做事情。这都是在和某个人或某个事物建立深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恋不断受到打击,但 终因为真正建立了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结果都会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作为成年人,你不能要求别人配合你的全能感,世界不会按照你的意愿来运转,这是 基本的现实检验能力,也是一切正常人际交往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一个人就会无法适应现实世界。
★问题,在关系中形成;问题,在关系中呈现;问题,在关系中疗愈。
★真正的生命韧劲儿,是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上——“这是我的选择”。只有当你真能发自内心去做一些选择时,你才有动力。这份发自你内心的生能量,经过各种锤炼,才能化为韧劲儿。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我们为什么会惧怕一些事情?其实,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并且,我们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而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
★活在真自我中的人,他的身体,和自己的自我合一,这时一个人就是身心合一的。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的;而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受而构建的。
★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则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并认为它才是精神的归宿。
★真实地活着,是拿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其他真实的存在(特别是人)去碰撞、去接触、去感知、去爱恨真实而完整的你。
★我们是出于对失去的恐惧而不敢去爱。然而,等你真正了解了一个人后,在心灵上是一种 真实的拥有,它不会失去,你的心灵也会变得 加饱满乃至圆满。
★不要惧怕表达生命力,不要惧怕表达恨意,关键是不把恨意变成破坏行为。这样,孤独失联的恨意(即黑色生命力),就可以因为被容纳而转化成热情、创造力(即白色生命力)。
★真正生命的韧劲儿,是必须建立在这种感觉上——“这是我的选择”!★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篇章选摘】我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一个人这辈子可以不依恋任何人吗?这是很多朋友问到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人能孤独成“圣”吗?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常讲一类故事:×××在山洞里找到一本 ,然后忘记了时间专注修习,后来成为天下 。
可我学习越多,对人性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自体必须有客体,我必须找到你。那些真正孤独成圣的人,以我的了解,是我们都忽略他此前曾有饱满的关系。
并且,以我咨询和生活的经验,从不构建深度依恋关系的人,不管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善良、友好,内心中实际上都有太多的黑暗和敌意。当“我”不去看“你”时,“我”也就不可能被真正看见了,于是“我”也处于黑暗中了。
自恋与依恋 情感是思维和身体两个主题的延伸,它的设计,来自我自己的一个认识:情感,是灵魂的证明。如果一个人天赋很好,又能在思维和身体上花很大力气,这个人就可以锤炼出 好的能力。假如他还是在孤独中,那么他难有幸福感。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说,当一个人投入工作、投入地去爱时,幸福就会降临。然而,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来自关系,特别是人际关系。
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讲,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能力只是自恋的展开,而如果太缺乏关系这个维度,生命仍然会感到苍凉,甚至是致命的孤独感。
想起我对一位长辈的评价:他这辈子精彩 伦,但老了,心里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因为他这一生,爽是爽了,可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他的心中没有住着别人。在关系的这个维度上,他的人生是有些空白的。
无论是能力的形成,还是爱的获得,都是需要不断破自恋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 终又放下自恋的过程。
依恋的形成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 简单的理解是,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都在寻找你,像孩子和猫、狗、鹦鹉等动物的关系,天然都在寻找对情感对象的依恋。如果说,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你的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联结,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
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一般人都属于前三种中的一种,表现比较稳定,但有人会在这三种中不断变换,这种叫“紊乱型”。
设想这样一个情景:幼儿园的家长日,家长(特别是妈妈们)到幼儿园班门口去看孩子。这时,你会看到,孩子们大致有三种表现方式: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笑逐颜开,放下手里的东西朝妈妈扑过去,然后紧紧地抱住妈妈。这是安全型。
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没什么反应,仍然玩手里的东西。这是回避型。
还有一种是,看到妈妈在门口,显得有些矛盾,看了看妈妈,想过去,但又有些犹豫。这是矛盾型。
安全型依恋,是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比较一致的积极回应,而 终我确信这份表达是基本受欢迎的。
回避型依恋,因为我对你的渴望得到的是一贯冷漠的回应,而 终我阻挡住我对你的渴望。
矛盾型依恋,我不能从你那儿得到稳定风格的回应,你忽冷忽热,于是我的情感表达矛盾了起来。
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
依恋意味着,我能够向你表达出我的动力。弗洛伊德 初把严重的自恋视为一种病态,并认为自恋是力比多(弗洛伊德自创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动力)不能指向客体,而只能指向自体。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恋像是你把动力(即能量)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
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们不断发展“自恋”这个概念。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认为自恋和全能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集中论述了“全能自恋”的概念。即婴儿一出生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他一动念,世界就应该按照他的欲念给出回应。
如果世界总是不给出回应,婴儿就会生出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毁了整个世界。因为他有全能感,所以这个时候他真的认为他一发出暴怒,世界就会被他毁掉。他不能接受自己有这么坏,这时就会把这份毁灭全世界的坏投射到外部世界。这就变成,他觉得外部世界有一个“魔鬼”。这个“魔鬼”让他感到恐怖,所以他打造了铜墙铁壁,和这个“魔鬼”隔开,这样这个“魔鬼”就可以不攻击他了。
但是,这个铜墙铁壁打造出来后,也意味着,他将自己困在了里面,他的生命力也被憋在了里面,即力比多指向了自体。
我的一位来访者是经典的回避型人格。 初来做咨询的时候,他几乎没有一个朋友。他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几件小事接连遇到挫败,他就会有巨大的挫败感。同时,他会觉得,好像整个外部世界成为铁板一块儿,对他发出了严厉而 的拒 。并且,他隐隐觉得,世界背后仿佛有一个狰狞的“魔鬼”在操纵着。 的孤独会带来 的黑暗。
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科胡特认为,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 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一个角色——自体客体 。
所谓“自体客体”,就是你的确是客体,在我这个自体之外,可我觉得你好像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可以像控制自己的手臂一样控制你。自体客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从这个意义来,母亲 初真的是 伟大的。对于新生儿来说,母亲尤其需要“无我”。她放下了头脑层面的自我,由此可以和婴儿构建感觉和情感层面的联结,让婴儿感觉,妈妈好像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一样好使,婴儿的能量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妈妈表达了。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客体使用”这个术语,即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允许儿童“使用”自己。我的一位来访者,从来不使用我们咨询室的纸巾,并且总是坐得 端正,好像是她被困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她的手脚不能伸出笼子之外一丝一毫。
有一次,我们约了下一次的咨询时间。她从外地来,得早上5:30起床,考虑到这样太辛苦了,我建议我们的咨询时间不妨向后推半个小时。但她不敢,生怕会耽误我的时间。这可以理解为,她丝毫不敢“使用”我。
当一再确认不会给我带来麻烦后,她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也 次使用了咨询室的纸巾。
等回到家之后,她发现自己也能“使用”父母了。以前,她对父母都极其客气,家里总是像坟墓一样了无生气。后来的某 ,她站在家里的客厅,突然一句话从心底升起:“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这份感觉,这样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世界。
当然,不只是孩子需要这份感觉,成年人的世界也一样需要。自体客体的延伸定义是,能够滋养自体的各种客体。
依恋 是在孩子的时候完成,如果一个成年人还没有学会依恋,就会变得很麻烦,因为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低头是一个富含隐喻性的举动,像猫、狗和鹦鹉等动物过来对你表达依恋时,常常是先把头低下来让你摸。在我看来,低头这个动作就像是要放下高高的自恋,愿意表示处在比你低的位置上。
孩子容易处在全能自恋的幻觉中,但孩子同时还面临着一个事实——他的能力不足以自理,所以的确需要依赖成年人的帮助。如果孩子发现父母既是强大的,又是善意的,他就 愿意向这样的父母表示低头,同时又把情感等动力表达出去。
成年人会变得麻烦很多。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需要情感,但成年人相对有充分的资本可以自恋,或至少去保持自己的骄傲。我能照顾自己,为什么要向你低头?就算你再爱我,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自恋、我的骄傲,而且我有能力保持。
一次,和一桌子帅哥、美女一起吃饭,就我长相普通。其间,一位帅哥说:“我们的条件都太好了,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恋爱时比较轻率。如果这场恋爱谈得太困难,那我就换一个,但这么容易换来换去,我们一直都没有学会好好去爱。”其实,这不只是帅哥、美女的权力,很多相貌普通的人一样有这样的心理。就算不能比较容易地换恋爱对象,但我至少可以选择孤独、封闭。
所以, 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又充满善意的情感对象。
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我的一位女性来访者,看上去温柔、小巧,实际上控制欲望 强。她和丈夫合办了一个企业。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问题 多。例如,会计算好账后,她会再算三遍。她丈夫负责内部管理,但她对丈夫的一切做法都很怀疑,觉得他每处都做得不恰当,总想教丈夫、管丈夫。
这些控制欲望,可以说是自恋问题。她希望企业的所有事情,不分大小,都要经过她,实际上是经过她头脑与思维的审查。
她的妹妹和她丈夫的妹妹,几乎同时生了一个孩子。她发现,两个妹妹带孩子的方式截然不同。
她的妹妹带孩子时,照顾得 差,经常对孩子爱搭不理,常常是孩子哭得死去活来时,她才不耐烦地摆弄几下。
相反,小姑子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稍有动静,这位妈妈就会 时间给予回应。
她给我讲这个故事时,两个孩子都还只有几个月大,而小姑子就像和自己的孩子有了心灵感应似的。一次,这位妈妈感觉自己臀部不舒服,她立即 时间去翻弄孩子的屁股,竟然真的发现在孩子的屁股上扎了一根针。
特别让她奇怪的是她对两个妹妹的感觉。对自己的妹妹,她的头脑知道这样养孩子不对,她苦口婆心地和妹妹沟通过“按照心理学,应该及时满足和回应孩子”,但是,对妹妹的方式,她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情绪反应。
但对小姑子,她的头脑知道这样对孩子很好,但她却很容易对小姑子生出一股强烈的无名火。在这股怒火里有嫉妒:嫉妒小姑子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却得到这么好的照料;还嫉妒小姑子自身,觉得小姑子是一位好妈妈。相比之下,她和自己的妹妹 初照顾孩子的方式是 像的,她学了心理学之后才开始改变对孩子的方式。
她小姑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本身就是孩子有意义的,他就是凭着这些俗得不能再俗的东西,和自己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孩子以后也可能会去追寻意义,但不会那么严重地抵触俗世的生活。
她妹妹对自己孩子很忽略,让孩子觉得,他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一切日常需求,都是没有意义的、该被摈弃的。因此,他可能会形成矛盾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容易远离世俗生活,而去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但这是心灵僻径,是孤独、荒芜的圣地。
这也是自恋和依恋的一个重要区别: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则容易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并认为它才是精神的归宿。
还有一位来访者,她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无比。她说,她一直滞留在一个中间地带,既不能回到原本的孤独世界,又不能进入充满关系的真实世界。在这个中间地带,她无数次试着向外跳,但这时,外部世界需要有一个人对她伸开双手说:“来吧,欢迎。”然后,她才能够进入真实世界,但这个人一直都没有出现。
因此,我想说,如果你基本上是一个正常人,觉得在相当程度上和社会有融合,不管你有多少问题和痛苦,都要感谢妈妈或主要养育者,他们给了你这份感觉——世界欢迎你。科胡特的“自体客体”的概念和温尼科特的“客体使用”的概念,都传达了父母(特别是主要抚养者)需要给孩子传递出这种感觉——这个世界欢迎你。然后,孩子才能形成“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也是温尼科特所倡导的: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以滋养出这种感觉:世界准备好接受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这些描绘,相信会让很多妈妈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讲这样的故事,是为了对比,讲清楚“两种妈妈与两种孩子”的关系。
依恋的形成,需要孩子有一种基本的感觉:妈妈基本上是好的,有时候是坏的,但坏不会淹没好;我基本上是好孩子,有时候是坏的,但坏可以被接纳,也可以被自己所接纳。
如果自己真实的妈妈不够好,那么孩子就会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妈妈表达依恋,而去外部世界寻找“好妈妈”。
我有一个朋友,他总是不能做好眼前的事。例如,对自己的小家庭不满,对自己当前的工作不满,读书时也不能专心。他总是在走神,而在和他聊得特别深的时候发现,他好像一直都在目前的事情之外寻找什么,都像是在寻找一个“好妈妈”。之后了解到,他小时候的确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他应该有一个在家以外的“亲生好妈妈”。
这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
如果依恋没有形成,该怎么办?首先,要看破自己重重的心理防御。通过这些复杂的防御,看到自己的初心——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我们可以去看看孩子、看看小动物,会看到生命原本的样子:一方面,他们(它们)会试着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它们)都在寻找情感依恋。当有依恋存在后,一份满足感会油然而生。
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时间累积和空间变换。如果一个关系伤透了你的心,你经过认真考虑,知道这份关系已经没有希望了,那么可以变换空间。也就是,去换一个人寻找。
同样,当你基本断定一份关系是好的,那么,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关系的基本稳定,逐渐在这个关系中去实现依恋的完成。
如果你一开始觉得一位咨询师还不错,那么轻易不要因为中间对他不满而放弃,试着保持这份关系,并试着在关系中对咨询师表达爱与恨、满足与不满, 终在这份关系中完成依恋。
例如我的一位来访者,他在找我之前,换过十几位咨询师,也换过很多工作。而我在 次咨询时就对他说:“你看,你此前已换过十多位咨询师,也换过很多工作,你太容易结束关系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如果你觉得我的咨询风格让你觉得基本可以,我的咨询能力也让你基本满意,而我又没有明显违反职业道德,那我们就基本保持稳定的咨询?如果你想离开我,请一定要把对我的不满表达出来,我们好好探讨。”结果,我们的咨询持续了几年,他的生活也逐渐有了很大的改善。
基本稳定的关系背后,依恋完成的背后,藏着对人性的深刻信任。
依恋“你”,排斥“它”在敏感的精神分析师眼里,几乎一切看起来不起眼的事,都有意义,都有隐喻。下面这个小故事会引出一个大道理。
我在广州的“得到”小组开会时,黄玉玲老师迟到了五分钟,并且她是急急忙忙赶过来的。她为什么会迟到?她讲了几件小事,并认为现在这一段时间,她的世界处于失控中。为什么会失控?因为那时爆出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让她 焦虑,而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在读幼儿园,一个在读小学。
同时,很多知名女性在网上坦露自己被猥亵甚至性侵的事。这些事情让黄玉玲陷入了深深的恐慌,如果这种事发生在女儿身上,她会死掉。这个世界是有“魔鬼”的,有些人就是想把自己的魔手伸到 无辜、 无助的幼儿身上。
因为这样的担心,她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焦虑感强了很多,对周围世界的警惕心强了很多。
然后,有一件耐人寻味的事发生了。他们一家人开车出去,老公开车,黄玉玲坐在副驾驶位上,感觉自己的身体一直有点儿紧绷着。突然,老公打了一个哈欠并喊她。黄玉玲被吓一大跳,那一刻她觉得,这是一个“大魔鬼”在喊她。
这种紧张和恐惧让我们想起了我 近多次说的话:“我”并不希望控制一切,那太孤独,而是希望“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可我 惧怕的是,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敌意的“它”在那里。
如果外部世界是充满敌意的,是“它”的世界,那“我”就会倾向于控制一切,并陷入自恋,这是自我保护;如果外部世界是有基本善意的,是“你”的世界,那“我”就会放下控制,把“我”交付给“你”,这就是依恋、是信任。
所以,自恋和依恋不仅是情感的事情,而且还是深刻的隐喻。婴儿依恋妈妈,孩子依恋大人,成年情侣依恋彼此,这都是在皈依“你”的世界。“我”会发现自恋的世界何等孤独、狭窄,而“我”之外的世界是何等精彩、宽广。
相反,当陷于严重的自恋与控制时,我们想切断与“它”的联结,所以还会选择封闭,就是把心关起来。
因此,真可以说,联结是善,封闭是恶。
这也和我对生命力的理解统一到了一起。生命力只有一种,当自体的生命力在关系中被客体看见时,就会成为好的生命力,如热情、创造力与爱;不被看见时,就会成为坏的生命力,如怨恨与破坏欲。
比如,罗振宇在《罗辑思维》的一期视频节目中说,关于互联网,你得有一个基本的世界观:你是相信联结会带来善,还是相信联结会带来恶?我相信联结会带来善。
再讲讲黄玉玲老师的另一个故事。他们一家出去旅行,要赶飞机,结果车在路上坏了。虽然一家人想尽各种办法,尽快赶到了机场,但还是迟了五分钟,不能办理登机手续了。那一刻,黄玉玲的感觉像是要掉下悬崖,情绪一下子变得 糟糕。这时,老公对她说:“老婆没事,是可以改签的。”然后,他们顺利地办理了改签手续。
老公的说法和做法,让黄玉玲的情绪平静了下来。这一刻,她对老公的依恋变得 深了一点儿。她的确感知到,在她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老公在那里存在着。
对孩子来讲也是一样的。孩子的世界经常处于崩溃中,他们会想象一个敌意的“它”在背后作祟。如果父母在身边,既陪着他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又安抚了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确会对父母 依恋。这种事不断发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就会不断加深, 终能将自己交付出去。而这种对父母的信赖,也是一个隐喻,意味着孩子形成了对整个外部世界的基本信任。
可以说,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敌意的感知与我们自己内心藏着的敌意,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个说法可能会让很多人不舒服,因为我们容易认为,外部世界是坏的,可我自己还是纯净、美好、善良的。
并且,当一个人追求控制时,很容易会去控制别人。这时候,这个控制者就成了被控制者的“它”了。
也可以说,当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望太强时,父母就是孩子的“它”之世界,而孩子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依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只能建立在父母基本信赖孩子,并基本容纳孩子生命力自由伸展的基础之上。
在“它”之世界,人和人之间会选择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电影《超体》中,那位研究脑科学的科学家的说法很触动我。他说:“当环境恶劣时,生命就倾向于关闭掉和外界的交换,追求孤独永生;当环境好时,就会追求生命繁衍,而繁衍,是为了把知识传递下去。”从这个意义来讲,联结也是善。
同样,自恋和依恋还会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影响——身心分离和身心合一。
我们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会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当我们想切断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时,我们几乎必然做的一个选择是,切断头脑和自己身体的联系。而当我们愿意和外部世界保持联结时,我们也会保持头脑和身体的天然链接。
由此可以推论,在听话教育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迟钝,因为身体和自己头脑的联结被切断了。相反,在自由和爱中长大的孩子,身体容易敏感,因为身心合一。
所以,自恋和依恋并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其背后有极深的意义,一如我提出的一句话:“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潜心思索25年、精炼300万字 、咨询6000个小时,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为止zui重要作品!
★超过20万人关注的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已得到众多用户的验证和认可;
★薛兆丰、罗振宇、脱不花、张德芬、刘润、汪静波、Spenser、熊太行等联袂推荐!
★武志红:“如果你只看我一本书,那我推荐这一本!”
★整套书凝练了武志红老师多年心理咨询经验,以及300万字心理学笔记,通过模块化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系统而真切地了解心理学知识,迈入心理学学科的大门!
★帮助你从心理学的角度认知自己、洞悉内心,觉知问题发生的关键,变得更加开阔、包容,完成内在意识的不断升维;
★帮助你参透关系的迷雾,了解身边人表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和心理,洞察亲密关系和人性动机,掌握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真正“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武志红: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所有关于生命的哲学,都不是哲理这么简单,它是活生生的现实。你会体验到,当真正发现自己、成为自己时,你会喜极而泣,你会看到:原来这才是你自己,原来你就是生命。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5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6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章节完整(601+)
- 强烈推荐(304+)
- 格式多(98+)
- 下载速度快(576+)
- 盗版少(114+)
- 方便(585+)
- 还行吧(626+)
- 差评少(252+)
- 下载快(135+)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怡: ( 2024-12-24 21:09:19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索***宸: ( 2024-12-27 21:51:4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冷***洁: ( 2025-01-01 21:02:26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习***蓉: ( 2025-01-09 12:59:19 )
品相完美
- 网友 冯***丽: ( 2024-12-31 06:14:06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林***艳: ( 2024-12-29 15:53:2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蓬***之: ( 2025-01-09 01:18:14 )
好棒good
- 网友 石***烟: ( 2025-01-05 10:30:52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孙***夏: ( 2025-01-12 10:30:1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邱***洋: ( 2025-01-07 06:43:2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堵***格: ( 2024-12-26 04:13:43 )
OK,还可以
- 网友 晏***媛: ( 2025-01-18 11:26:02 )
够人性化!
- 网友 隗***杉: ( 2024-12-28 13:02:1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孔***旋: ( 2025-01-14 09:20:4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戈***玉: ( 2024-12-28 00:44:46 )
特别棒
喜欢"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活出自我篇 武志红著 薛兆丰张德芬荐 心理学观点 武志红剖析 来访者案例 心理学书籍"的人也看了
- 【预售】【翰德图书】出界 水墨空間的人間詩學:意識、物質、身體、文化、政治想像的時空旅誌 港台原版 东方美学 科技艺术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高分子光化学导论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西方政治制度环球燕园(最新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考纲精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室内装饰工程制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影像青海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不在场证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工业泵选用手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巨匠与杰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世界第一少年侦探团(第二辑,全5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山西长子成汤庙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9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