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书斋 -外滩--影像与传奇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19 17:46:11

外滩--影像与传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外滩--影像与传奇精美图片
》外滩--影像与传奇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外滩--影像与传奇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15406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0.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17:46:11

内容简介:

作者以“非虚构”、“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以海派式绵密、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外滩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外滩这艘内蕴丰富的历史巨轮光影斑驳的面纱。

在作者笔下,为逃避中国内战从外滩乘船离开的外国侨民,出生于上海、拍摄了1949年外滩的外国摄影师山姆·塔塔,携女儿到上海总会遗址追寻自己童年记忆的母亲,号称要重新点亮外滩的“外滩三号联合会”主席李景汉,以及租界时期连接外滩商业繁荣的洋泾浜英语,1950年代外滩长夜一般的寂静,1966年出现在友谊商店外墙上“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型宣传画, 1970、1980年代的外滩恋人墙,1990年代的外滩改造工程……绵密的细节铺陈着那些与外滩有过特殊经验的人与事,使得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全书配图170多幅。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联袂,生动再现了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书籍目录:

第 一章·黑白马赛克

 

第二章·宿命

 

第三章·不可能的世界

 

第四章·纪念碑

 

第五章·梦想的烟尘岁月

第六章: 怀乡痛

 

跋: 外滩写作记


作者介绍: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 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永不拓宽的街道》《慢船去中国》《一个女孩》《我的妈妈是精灵》,以及12本陈丹燕旅行文学丛书和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

   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上海图书奖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中国台湾《联合报》等媒体颁发的年度优秀图书奖。其旅行文学作品获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及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之“旅行文学奖”。作品已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

联袂再现

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书摘插图

第 一章  黑白马赛克

 

  黑衣人走向灯光璀璨的门厅,拖着他们长长的影子,那是维多利亚时代飘洋过海而来的自重,趣味,势利,还有工业革命时代的人们对光鲜事物无限热衷的遗风。

  他们的背影看上去真是时髦与复杂,就像混合亚欧口味的食物那样,带有一种开放和投机的灵巧。东方人细长单薄的身体,宛如一只单反相机里极其敏感的测光仪,时刻根据不同的光线做出调整。即使是后背,也长着眼睛,时刻观察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反应,以及四周的动静。男人们穿着黑色的夏季西装,意大利鞋,里面的衬衣也是黑色的,并敞着领口,这样既冲淡了拘谨,又保持了进出外滩大楼应有的隆重。现在,出没夜店的男人们已再次讲究起来。他们谨慎地选择黑色,在面料和牌子上下工夫,掩盖自己在颜色和款式上的贫乏想象,他们投入浮华生活的时间毕竟太短,趣味与自信都还没有成熟,还不能炫技,只可求不错。

  十九世纪末的晚上,外滩的生意人只有上海总会一个去处。去上海总会,他们要穿好黑色燕尾服和白色衬衣,打黑色呔。有一夜,遇到租界火警,正靠在吧台边喝酒的救火会志愿者们来不及换衣服,就冲出去救火。镶了一层黑缎子边的黑色衣尾在火光熊熊的夜色里随风飘起,沾满了焦炭的气味。过后,工部局通知他们,可以将那晚洗烫修补礼服的洗衣店发票拿去报销。这是另一个关于黄浦滩上的黑色礼服的故事。

  黑衣人三五成群地消失在旧渣打银行门庭的灯光里,像解一道合并同类项的数学题那样,归成一个符号。

  她们是一对长得很相像的母女,长脸。在自天花板而下的灯光里显得更长。

  玛丽莲吊灯洒下明亮而匀称的光芒。这些大小不一,出现在大楼各个角落的、红色里夹了金箔的玻璃吊灯,是第二次从意大利舶来的镇楼之宝。次从意大利来的镇楼之宝,是1920年代从意大利教堂里买来的大理石圆柱,据说它们还是米开朗基罗时代开采的。精确地说,这次不再是舶来,而是空运。“舶来品”这个词也已经过气了。

  玛丽莲吊灯让人想起威尼斯那些昂贵而易碎的古老玻璃,和弥漫着旧缎子和耗子味的威尼斯共和国的往事。但是,如果经历过上海1970年代和1980年代由于电力不足而全城灯光黯淡发红的岁月,才能体会到它们给予的明亮与柔和所意味着的渴望。这是完全不同于威尼斯的渴望。

  地上细小,而且排列并不规则的白黑两色的马赛克铺满了她的眼睛,犹如《太阳帝国》里描绘过的,在黄浦江里漂浮的一口小孩的棺材那样,在她回忆里晃动。“是它吗?是原来的那些吗?”她猜测着。

  大楼修复时,专门介绍了修复时对马赛克地坪的保护。当时她读到报道,眼前浮现出的门厅,是幽暗而高大的。马赛克地面好像蠕动的蟒蛇一样冰凉,并有一种威慑力强大的鳞状图案,马赛克在水泥上微轻的不规则排列,就像蟒蛇隆起时,撑开了鳞状物之间的皱褶。

  这是八十年前的旧物。保留着1920年代亲切的手工痕迹的马赛克,看上去像雨后的泥地一样柔软,容易留下痕迹。完全没有如今的马赛克那样冰冷和规整。那些手工的痕迹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黑衣人沐浴在灯光下,洗得干干净净并散发名牌香水气味的身体,保养良好的头发,在黑色的衬托下格外白皙的手背和下巴,如同沐浴在阳光里的植物一样自在而感恩。冷气很快就使皮肤变得凉爽干燥,他们脸上因争斗而隆起的肌肉放松下来,变得彬彬有礼。

  出示请柬。

  与迎候的英国领事馆雇员寒暄,握手,探出上身去行贴面礼,嘬起嘴唇,轻轻向对方的耳朵发出亲吻的声音,“啧”,客气的,只贴一次。

  留下名片。

  “请好好享受我们的晚会。”领事馆的年轻本地雇员说了一口伦敦音,是上海的知识阶层一贯崇尚的口音,象征着教养与见识。说伦敦音的年轻女子将人群引向装饰着红色琉璃的电梯。曾有人形容它像一只圣罗兰的皮箱。这是外滩大楼渐渐成为展示西方世界奢侈品世界的前沿后,为时兴和卖弄的联想。媒体对外滩的变化总是如此惊喜,并试图确切地形容。

  “不,不不,我们更喜欢走楼梯。”她说。

  于是她们拾阶而上。

  她的女儿探头看了看楼梯井。

  楼梯井很宽大,带有1920年代的欧洲线条,轻微的装饰艺术风格,扶手蜿蜒盘旋,很有线条感。下面,是满满一地细小的马赛克,彬彬有礼地闪亮在灯光里。

  少女伸出手,用日本产的照相机拍下一张照片。她是属于针孔时代的孩子,到哪都带着照相机,当她想要了解什么的时候,就去拍一堆照片过来,然后去研究照片,得出自己的结论。她保留着大量自己的作品,从幼儿园时代的老师硕大的鼻孔,菜场附近地上被人丢弃的橘子皮,到今年春天深夜,自己被突然涌出的鼻血惊醒后惊恐的脸。

  她有些怀疑女儿此刻这样做,更多是为了安慰她。于是,她感激而委屈地瞥了她一眼。

  她也探头看了看楼梯井。金色的灯光从每一层楼的扶手处倾泻出来,楼梯间里寂静无声,她再次见到各个楼层转角处露出的黑白镶嵌的马赛克地面。

  在外滩,当你走进一栋建筑,堤岸上的嘈杂之声被门切断,门厅里的光线照耀你,大楼里的空气包裹你,你顿时落入另一个时空,落入丧失自己方位的恍惚中。也许这是一种令人感到舒服的恍惚,假扮成另外一个人的可能,像迅速上涨的水一般令身体浮起,划动四肢是这时的本能,它令你开始漂浮。从各种外滩在经历沧海桑田时的各种遗留物中浮起,它们宛如在被多年污染的海里掠过的鱼虾和海藻,以及轮船留下的油污和可疑的拖鞋,还有长满绿苔的碎木板。你心中悠悠地交织着惊喜与厌恶。

  “我们先去看看外公从前的办公室吧。”她说,“就在电梯出来左拐,间,有一扇窗,我在那扇窗前次看到外滩。”

  “唔。”她的孩子应道。

 

  天花板是乳白色的,很高,与墙壁连接处饰有宽大的顶角线。房间也很大,这是一间气派讲究的办公室。

  里面的家具虽然是木头的,可所有桌椅,沙发,茶几和书橱的腿,都刻意雕刻出竹子的样子,突出它的中国风格。宽大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只景德镇出产的瓷杯,杯子上画了满满的中国山水,明媚的青山绿水,蚱蜢舟,一行白鹭,山中草亭里凭栏而立的书生。

  墙上挂着一只双鱼铜盘,一条鱼象征中国,另一条象征波兰,它们交颈缠绕,好像很亲密,但它们脸上身上的什么地方,却有种阴沉不快的神情。C-P的缩写被刻在一面狭长而僵硬的旗帜上,在鱼头上方。

  办公室的窗子正对外滩堤岸,很有处在世界中心的荣耀感。当年在窗前,一眼望出去,先看到的,是英国领事巴夏礼的铜像。铜像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本海军捣毁,到1960年代中期,渣打银行遗下的家具也已不知去向。

  沙发椅前的茶几上有一大本轮船的照片集。甲板,大海,高大的桅杆,从蒸汽轮脱胎而来的粗大烟囱上印着C-P,那是中波海运公司的标志,1950年成立于美国对中国海岸线的全面封锁中。它是1949年后中国政府建立的家合营航运公司。整个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一时间只得依靠几条挂波兰国旗的轮船。它也是外滩各家洋行迁出以后,一家在外滩有外国雇员的航运公司。这间办公室,大概也是外滩大楼里不合适挂像的党委书记办公室。所以,办公室里有由活生生的咖啡,香水和纸烟混合在一起的非中国气味,和刻意为之的中国风格。但这却并不是要强调东方情调,而是婉转表达的民族自尊。

  颗粒粗大的黑白照片散发着海洋的气息,它勾起人去揣测和幻想漂洋过海的自由。某一张照片中的甲板上,凭栏站着一个年轻的波兰水手。他的影子长长地与桅杆和缆绳的影子交错在一起。他脸上,肩膀上,从白色制服裤子里隆起的窄小而结实的胯骨上,迎风露出的额头上,处处洋溢着令人羡慕的自由。一个迎风而立的水手对被迫封闭的通商口岸城市,充满了诱惑。

  这间办公室里套着一个小衣帽间。里面有一排柚木做的衣架,靠墙还有一排鞋架。衣架上挂着一套卡叽布衣服。每个星期四,西装革履去上班的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穿这套带着汗味的布衣回家,好像换了一个人。因为每星期四下午,是当时全市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日子。每个星期四,他都去码头和装卸工一起劳动。他一直都喜欢与码头工人在一起,也喜欢出汗。他非常警惕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修正主义元素。

  更衣间靠墙角的阴影里竖着一只圣罗兰旅行箱。那个半人高的硬壳箱子里能挂好几套烫好的西装和衬衣,还有几个用缎子包着的小抽屉,可以分别放袖卡,领带夹,和皮鞋。箱子把手上,用白色的细棉线吊着东欧各国航空公司的标签。可以看出,箱子的主人对航空公司的热衷,那是1960年代男人对新科技的欣赏和沾沾自喜。那是一只属于他的旅行箱,出差去东欧各个港口时用的。

 

  宽大的办公桌斜斜横在窗边,那张桌子大得就像一张床。坐在大桌子上,正好能看到窗外长长一条外滩。

  满满一窗,都是1960年代的外滩。

  

  她坐在窗前的写字桌上望着窗外的外滩。

  那时,她还不足六岁,为了跟父亲到办公室来加班,母亲为她换上了好的连衣裙,还梳了头。裙子是用红白两色的朝阳格做的,领口镶了一圈白色的的确良,上面分别绣着小房子,花,热带鱼,和戴草帽的小姑娘。

  父亲要去会议室开一个小会。离开前,他给了她几块糖,和一大玻璃杯水。告诉她,要等嘴里一点甜味也没有了,才能吃第二块糖。等糖全吃光了,水也喝干净了,他就应该开完会回来了。

  穿着一身淡蓝色薄呢连衣裙的波兰秘书抱着一本大笔记本,在门口看他安顿自己的小女儿,微笑在她脸上留下了浓重的阴影。她走进来,到小女孩面前,摊开手掌。

  粉红色的手掌里躺着一粒苏联产的太妃糖,比中国糖果要大一倍,像一条大肚子金鱼。

  她将太妃糖放进小女孩的糖果堆里:“波兰糖,我妈妈寄来的。”她有很重的波兰口音。

  “谢谢拉拉小姐。”小女孩看父亲脸上没有反对的暗示,便收下这件礼物。

 


媒体评论

陈丹燕的外滩故事使我们得以了解城市的记忆和建筑的灵魂,得以触摸城市的文脉,让生活在此处的人们知道自己的来历,也因此看见自己的未来。

——同济大学教授  阮仪三

 

 

陈丹燕凭着幼年记忆、前辈口述和从欧洲查阅到的各种档案,以“再全球化”视角,回看上海文化中一直保存着的“大都会精神”。外滩是他,是你,也是我,陈丹燕这本“大好的小书”诠释了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外滩。

             ——复旦大学教授、史诗纪录片《外滩》学术总顾问 李天纲

 

 

读陈丹燕的外滩,你能体会到作者敏锐的感受、细密的观察、真实而诚实的态度以及开阔的世界观。她笔下上海人的视角、中国人的视角、亚州人的视角以及西方人的视角,都有所不同。

                                ——德国汉学家、本书德文版译者 郝慕天

 

 

 

地道的上海风格、上海气质和生命意识才能产生这样地道的上海书写。本书对上海人特殊的价值观、特殊的礼貌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的描绘,令德国读者过目难忘。

                                                        ——德国霍勒曼出版社总编辑   B. 霍勒曼


前言

从2003年开始写《外滩:影像与传奇》稿,到2012年写完《成为和平饭店》后一稿,我的“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写了十年。

1937年,美国作家豪塞在他描写外滩的书里写道:外滩是上海外置的心脏。而我,则在六十多年后描写了外滩如何成为新中国上海无可争辩的象征。上海是个反复经历沧海桑田剧变的都会,而外滩,则是这种剧变的纪念碑。

2014年,我的“外滩三部曲”集合成套,在外滩所在的城市——上海出版印行。时至今日,我想,自己努力承担了对养育我的城市的作家使命——尽我所能,为这条充满象征并不断变化的河滩留下有血肉的历史细节,为它的过去与现在,更为它的将来。

作为一个作家,我在十年来用文字和照片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探索中,摸索着表达它层层叠叠故事的写作方式,写作手法和词语库。我在努力尽到一个作家的本分。作为自幼随父母迁徙而来的移民,我是在长年对上海往事的探究中渐渐认同它为家乡的。

外滩三部曲,是我生命中重要的工作。

 

                

 

陈丹燕的话

                   外滩写作记

花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我打算写一本关于外滩的书,初只是个模糊的心愿,我心中一个小声音说:“写一本外滩的书。”我听到了它。

2003年夏天我写下个句子,“沉甸甸的湿润云朵被海上的季风驱赶着,掠过和平饭店的绿色金字塔顶,一路向外滩后面上海辽阔的腹地奔去。”这个句子已经在修改中删除了。从那句句子开始,我经历了漫长的写作,直至为后一句话,敲上后一个下引号。“后,罗伊斯将手里的一块六角形的巧克力递到她手里,玩笑似的又念了一遍台词:‘想吃巧克力吗?有紫罗兰味道的,或者你更喜欢玫瑰味道。在一个礼拜天早上新采下来,然后和奶油打在一起做的。’”我盼望的时刻,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天上午到来,在电脑上敲了后一下,我的外滩故事终于结束了。

这三年里,我想象过很多次,结束这本书的那天,我要写一个后记。我要在后记里开列一个长长的感谢名单,每次我接受别人的帮助,都会这么想。两年里,我接受了那么多帮助。谢意在心中堆积,渐渐压得我喘不上气来。

我感谢上海作家协会给予我的创作长假和资助。这给了我一个安定的心境,去做一样复杂的,需要许多前期投入的工作。上海作家协会从我开始准备外滩材料的2001年,就开始了对这本书的资助,初他们资助的是我收集材料的两年,然后,是开始写作的三年。他们的期待和信任,是我的动力,也是压力。这两样,正好是我需要的。回溯起来,作家协会为我一共放了十年的长创作假,上海三书,四部旅行书,加上这本外滩之书,都是在作家协会为我创造的安顿里写出来的。期间,我结识了不少世界各国的同行,从爱尔兰作家到智利作家,到英国作家和美国作家,还有日本作家和玻利维亚作家,他们了解到我的情况,都开玩笑地追问过一句:“那你认为我有可能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吗?”

我感谢伦敦市长办公室的赵冰冰小姐,我去伦敦寻找资料,她出力良多。当我写到一半,身心疲累时,她打电话来,说:“我来带你去好好吃一餐饭,然后,再好好吃一碗冰激凌,再好好去一个晚会放松。”那个晚会,就是在外滩18号的顶楼,它成为我书中描写的一个场景。冰冰隐在我的角色后面,穿着一件洋红色的绣花大襟短衫。

我感谢我英国的作家朋友们,他们为我张罗可以采访的人,提供给我他们生活中的经验,与我讨论英国人对海事时代的立场。我和托比·利特一起去伦敦的大街小巷,和苏珊·艾德金一起去泰晤士河岸上的老酒馆,看当年吉卜林写《丛林男孩》的地方。我在大学英文课上读过《丛林男孩》的节选,那时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瑞曼史深夜送我回家。我不会忘记,他摇下车窗,隔着半街雨后满满的花香和沉沉睡意,大声问:“你带苏珊的钥匙了吗?”他斯里兰卡人黝黑而温柔的脸上,在路灯下充满柔和的阴影。那时我住在苏珊家里,她则去澳大利亚写文章了。他怕我忘记带钥匙,进不了门。2007年的春天,我们在上海再次见面,他从故乡来,我们在一起比较了上海外滩和斯里兰卡的殖民时期码头区的现状,这两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外国商人来了,河岸区发展起来了。外国商人离开了,河岸区凋谢了。外国商人又来了,河岸区的洋行旧楼,成了高级酒店,高级餐馆,高级夜店,国际价格,国际格局,当地人再次离开,知识分子摇摆于激烈的民族情绪和普世文明的标准之间,在一间高级酒店举办的文学节受到了当地报纸的质疑,如我们一同参加的上海国际文学节一样。他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更大的价值,对通商口岸城市绵绵不休的困惑的表达。

海事时代早已过去,但在旧通商口岸城市发生的事情,仍旧这样复杂,甚至更为复杂。这是我和瑞曼史的感慨。

我感谢命运引导我找到了这样的谈话,这样的朋友。

我感谢上海史专家李天纲,这些年来,他家的电话号码对我就像是上海GOOGLE的号码,他的不厌其烦,让我能找到许多我想要的资料,资料的来源,资料的真伪。他远比GOOGLE出色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深入地讨论。对上海的许多认识,都是在与他的电话讨论中成熟起来的,一直说到电话的听筒都发烫了。他是我的字典。

我感谢大英图书馆的中国部主任伍芳思。她与我分享她的研究成果,她帮我复印沙逊家族的传记,她带我去伦敦的公园寻找外滩公园时代的游园法规,她甚至陪伴我去亚非学院,怕我找不到路。她说:“我们收藏了那么多中国的好东西,我们无法归还,所以我要帮助你。”

我感谢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地方文献阅览室的工作人员,综合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和徐家汇藏书楼的工作人员,他们在这两年里不知为我搬运了多少次旧书和旧报纸杂志,有时书太重了,他们就用小车推到我桌子旁边,有时他们搬动多年无人问津的旧报纸,从书库出来时,已满脸喷红,是因为螨虫刺激他们一直在打喷嚏。他们在我忘记带纸笔的时候借给我纸笔,在我来不及看完的时候帮我保管资料,在我从索引里找不到我需要的书的时候过来帮忙,他们是我的英雄。

我感谢爱荷华大学的亚太研究中心和图书馆,感谢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感谢维斯康辛大学东亚系,感谢古林大学东亚系,感谢贝茨大学东亚系,华盛顿大学东亚系,这些美国的大学为我到英国和美国的其他图书馆借书和档案,照顾我的研究,安排我的演讲和讨论。那些对公众的演讲和与学生的讨论,使用的都是我写作的章节和照片,每次讨论都给我新的启发,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会有这么多次修改的原因。

感谢我的朋友艾大卫和他的妻子海伦,他们教给我怎么做美国式的资料收集,大卫是哈佛出身的历史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史,他膝盖上永远搁着一台正在工作的戴尔电脑,我们讨论了不少关于中国的事。我在美国做研究的一年中,从写作到生活,他们对我帮助良多,连我家的葡萄酒杯子,都是来自他们的圣诞礼物。

我感谢黄浦区团委的陈蕾女士,她帮助我寻找和联系曾在外滩生活的家庭,与我分享她大学刚毕业时在外滩街道工作的经历和见闻,以及自己的体会。她从来都有求必应,充满鼓励。有一次我去她的办公室,但是到得晚了,远远地,看到她在人行道上等我,她握着电话,好像随时准备着。

我感谢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他注释的洋泾浜英语,对我帮助良多。

我感谢接受我访问的那么多与外滩有关的人物,老人和年轻人,有钱人和穷人,中国人和外国人,感谢他们付出自己的时间,打开自己的心扉,赠送自己的回忆,这些都是宝贵的个人历史,有些不快的回忆让他们再次受到记忆的伤害。有时我感到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我,当然更不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是为了这本书,这本写外滩的书。他们对外滩怀有某种使命感,我想,这才是他们接受我的原因。我感谢那些约谈和偶遇的人,通过朋友辗转介绍认识的,或者认识多年,却刚刚意识到他的经历对我的书的价值的人,感谢这些与外滩相关联的人们帮助了我。

感谢我的朋友们,我维也纳的朋友,我柏林的朋友,我北京的朋友,我上海的朋友,我美国的朋友,我云南的朋友,我香港的朋友,我伦敦的朋友,他们听我说了整整两年的外滩故事,以至于他们有时特地问:“又有什么好玩的故事?那本外滩的书的故事。”他们的兴趣,有时是支持我在感到太困难的时候仍旧进行下去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们觉得有趣和重要。在一个人写一本很长,也很难的书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朋友是自己生命中的烟花,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如节日的夜晚看烟花怒放,他们华丽地照亮了本来辛苦和寂寞的写作生涯。这两年里,有时我陪伴他们去外滩,一路上忍不住喋喋不休,常常要等到他们望着我笑,才发觉自己话多了。但他们大多继续笑,然后说:“你就该写外滩,是不是?”我为这些亲爱的朋友们,而感谢上帝的赐予。

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从来没有打扰过我的写作,也不曾制止过我的计划,可以说我是一个完全自由和自主的人。我要写作,不跟他们出去吃饭,我要写作,要离开他们到美国和欧洲,我要写作,休息时要有人陪伴,他们总是答应下来。每年到祈福时,大家都记得为我祈祷书写得一本比一本更好。我从不去参加子时放鞭炮,每年他们带着一身硝烟回家来,都纷纷过来告诉我:“你的那一支,震天一样响。”我为有这样的家人,感谢上帝的恩宠。

在写作的时候,我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爱,以及自己的使命。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235+)
  • 种类多(490+)
  • 无缺页(134+)
  • 书籍多(618+)
  • 体验还行(355+)
  • 差评少(159+)
  • 赞(164+)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 2024-12-21 09:21:43 )

    我说完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05 00:28:4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石***致: ( 2024-12-24 18:46:28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濮***彤: ( 2024-12-30 10:50:58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屠***好: ( 2024-12-24 14:42:37 )

    还行吧。

  • 网友 石***烟: ( 2025-01-16 07:23:24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步***青: ( 2024-12-30 06:26:27 )

    。。。。。好

  • 网友 冷***洁: ( 2024-12-27 00:41:27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居***南: ( 2024-12-22 10:58:58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相***儿: ( 2024-12-30 00:31:3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宓***莉: ( 2024-12-23 22:45:18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益***琴: ( 2025-01-09 18:18:1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游***钰: ( 2024-12-24 19:15:17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堵***洁: ( 2025-01-17 01:33:26 )

    好用,支持

  • 网友 宫***凡: ( 2025-01-13 13:42:01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瞿***香: ( 2025-01-05 09:45:0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