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 kindle格式电子书
寄语:
一本从经济、财产角度细读《红楼梦》的佳作。
内容简介:
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红楼梦》故事的展开,无不与经济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经济问题在小说中大多是一个隐性的存在,当情节需要时,它才显现出来,成为小说内容的一部分。《荣国府的经济账》一书以经济和与经济相关的制度为切入点,分析了林黛玉的家产之谜、荣国府家政主持者的身份、王熙凤与月钱管理、探春治家除弊、贾府的管家阶层等八个问题。角度新颖,逻辑缜密,分析鞭辟入里,令人拍案叫绝。该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是一部别具视角的研“红”佳作。
书籍目录:
序
前言
章 黛玉家产之谜
一、林家财产问题的提出
二、林如海是否有丰厚的家产
三、林如海后事的料理
四、林家财产流入荣国府后的下落
五、林黛玉之钱财观
第二章 李纨与王夫人为何没有对话
一、李纨与王夫人没有对话意味着什么
二、作者为何不写李纨与王夫人的对话
三、婆媳不和的深层原因及其背后的家族利益
四、解不开的疙瘩是推动情节的暗线
第三章 荣国府应该谁管家
一、王熙凤确有治家才干
二、不合规矩的安排
三、失去治家权后的李纨
四、李纨判词与曲子的难解之处
第四章 围绕月钱的风波
一、荣国府的月钱制度
二、李纨与王熙凤的月钱观差异
三、李纨的经济筹划及后来
第五章 探春和她的治家尝试
一、代理治家团队的确立
二、探春的治家业绩
三、探春治家的失败及其原因
第六章 那些半奴半主们
一、荣国府的管家们
二、姨娘与“准姨娘”
三、奶妈与“副小姐”
第七章 荣国府的经济制度与管理机构
一、荣国府内是怎样的分配制度?
二、荣国府的财务与人事制度
三、名目繁多的管理机构
第八章 荣国府经济体系的崩溃
一、作者为何要写乌进孝缴租
二、那张租单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荣国府经济危机的根源
四、食尽鸟投林
附录一 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
附录二 “《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
作者介绍:
陈大康,上海嘉定人。1982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理学学士。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文学遗产》编委、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明代商贾与世风》、《明代小说史》、《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中国近代小说史论》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在几次诗社活动时,她既稳重又出语机智,并无槁木死灰状;同样,黛玉也显得活泼甚至调皮,常引起笑声一片。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贾府的那几个小青年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聚在一起时形成了与荣国府整体不同的博雅小氛围。在这个小氛围里,李纨与黛玉才如鱼得水,谈笑自若。
黛玉一开始被困惑和心理阴影所笼罩,可是她又逐渐地走向了超脱。无端失踪的巨额家产,最终没能成为黛玉心灵上的枷锁,始终不渝坚持的是对自己的“知己”,即宝玉的相知相爱。用五世先人积累的家产,换取一个可以和心上人共度少年时光的大观园,也是种不错的选择吧?这才是在曹雪芹构思中的“绛珠仙子”。
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
阅读《红楼梦》时,读者们常有这样的感觉,即荣国府里那些丫鬟们日子过得还相当不错。她们穿的是锦罗绸缎,吃的是“细米白饭,每日肥鸡大鸭子”,甚至会使人产生错觉:“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但这些都只是为显示一个贵族家庭奢华与气派的表象,丝毫没有改变她们身为奴隶的实质。探春就曾直截了当地说过,那些丫鬟只是“如同猫儿狗儿”的“顽意儿”而已。等到被主子指婚后,那些丫鬟们不再直接在老爷太太或小姐公子身边服侍,而是由府里安排从事其他的劳役,这时主子们便不需要再给她们以豪华的包装,原先的待遇也相应取消。于是,生活的重压、环境的恶劣使那些丫鬟迅速蜕化,她们情形将如何,只要看看府内的媳妇和老妈子们就可以知道了,须知她们当年都是从丫鬟过来的。作者曾通过宝玉去晴雯哥嫂家探望晴雯时所写的细节,反映了丫鬟们婚配后的生活环境:在那里,晴雯睡的是“芦席土炕”,喝的是“绛红的”的浑汤,装“茶”的是“黑沙吊子”,茶碗“也甚大甚粗”。宝玉万万没想到,就在他生活的大观园围墙外,奴仆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然而,庄田上农奴的处境还要悲惨得多。据史书记载,庄田上的农奴往往因无法忍受而轻生,或投河,或自缢。《红楼梦》没有直接描写贾府庄田上那些农奴的生活,但作者却写到,将奴婢送去庄田,是宁国府或荣国府里极严厉的一种惩罚。第七回里焦大喝醉了酒连主子都骂,王熙凤就给尤氏出主意:“何不打发他远远的庄子上去。”第六十一回里,柳五儿被冤枉偷玫瑰露,王熙凤认定她是贼,便下达了惩罚令:“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一旦被发配到庄田上为奴,那就立刻沉沦到最凄惨的底层。作者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庄田农奴的生活,但通过他那些侧面烘托与对照史书记载,农奴的生活境遇不难想象。
庄田没按计划缴租,主子却无可奈何,贾珍就只是皱着眉头,发发“这够作什么的”牢骚,他没有责罚乌进孝,反而是“命人带了乌进孝出去,好生待他”。难道因为他是个老庄头就特别宽宏大量?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贾府与清代一些贵族一样,庄田上实行的是农奴制生产,农奴不仅“家中所有,悉为官物”,而且生产者本人也归主子所有,就连乌进孝这样的庄头,又何尝不是贾府的奴才。因此,贾府虽对庄田应缴的租数做了规定,但双方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订立什么租约。既然连生产者都是主子的私产,那么当庄田因受灾未能按数缴租时,主子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贾府的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地租形态,并不是封建社会晚期典型的货币地租,但这种奇特的生产关系,却是清代前期相当一部分贵族庄田状况的真实写照。罗马帝国曾试图在农奴制的基础上强行征收货币地租,但它失败了,因为货币地租只能与商品交换的发达联系在一起。贾府做的正好与之相反。它处于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时代,其经济生活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必须征收货币地租以满足其腐朽奢华的生活。可是,贾府在征收货币地租的同时,却又力图维持落后野蛮的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农奴制,所谓祖宗定下的“旧例”绝对不可触犯。这种头脚极不相称的经济形态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而当贾府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时,危机就爆发得更快了。若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农奴制只是短暂时期内的一种反动,它又必然很快地趋于消亡。这种消亡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一个个如贾府这般遭遇无法消解的经济危机并最终败落而汇成,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红楼梦》也是对这一过程的忠实与艺术的反映。
在第七十五回里,贾敬身为宁国府家主,同样也是“贾母命坐,方在近门小杌子上告了坐,警身侧坐”。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章 黛玉家产之谜
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生活在贾府的林黛玉是一个寄人篱下、孤苦零丁的女孩子,《红楼梦》中故事的进展似乎也一直在渲染、加深人们的这种印象,有时作者还让黛玉吐露心声,诉说自己在荣国府的境遇与感受。在第二十六回里,黛玉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正在与碧痕呕气的晴雯竟不管谁在叫门,就是使性子不开。黛玉没想到自己会被阻在门外,原想继续敲门弄个明白,但“又回思一番”,后是宁可忍受委屈也不愿认真计较,因为她清醒地知道,“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她越想越伤感,于是便“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另一次是在第四十五回里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建议黛玉以药膳进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但黛玉感到自己客居于荣国府,不好提出这样的要求,她还对宝钗说:“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这两段描写,都使人感到黛玉在荣国府度日的不易,也凸现了寄人篱下的处境给黛玉精神上造成的伤害。
黛玉在荣国府确有孤苦零丁、寄人篱下之感,曹雪芹对此已作了相当细腻的描绘,可是黛玉说自己“一无所有”符合实情吗?近二百年来,不断有人对这四个字提出质疑。他们认为黛玉是林家财产的继承人,只是林如海死时黛玉尚还年幼,这笔财富流入了荣国府的账户,黛玉无法使用,有也相当于无,故而有“一无所有”之说。这一质疑涉及到三个问题:首先,林如海是否留下遗产可供黛玉继承?其次,如果确有林家财产的流入,荣国府准备如何处置?再次,黛玉对以上情况是否知情?答案的寻得不能靠随心的臆想,而只能依据书中提供的信息作辨析。
一、林家财产问题的提出
据目前所知,早在著述中提出林家财产问题的是清代人涂瀛,道光二十二年(1842)刊行的《红楼梦论赞》有个附录《红楼梦问答》,在论及林黛玉时,涂瀛认为林如海死后,林家“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而黛玉死后,林家的财产就名正言顺地归于荣国府,这不仅对王熙凤有利,而且对贾母也有利,因此,“黛玉之死,死于其才,亦死于其财也。”其全文如下:
或问:“凤姐之死黛玉,似乎利之,则何也?”曰:“不独凤姐利之,即老太太亦利之。何言乎利之也?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凤姐领之。脱为贾氏妇,则凤姐应算还也;不为贾氏妇,而为他姓妇,则贾氏应算还也。而得不死之耶?然则黛玉之死,死于其才,亦死于其财也。”
或问:“林黛玉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有明征与?”曰:“有。当贾琏发急时,自恨何处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一‘再’字知之。夫再者,二之名也,不有一也,而何以再耶?”
或问:“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如许家资而乃一无所知也?”曰:“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
涂瀛判定林家确有若大家产的依据,是“当贾琏发急时,自恨何处再发二三百万银子财”。此事见于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当时因为操办贾母祝寿庆典,荣国府几千两银子的流动资金几乎用完了,一时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而这时又有几家的红白大事要,贾琏不得已与鸳鸯商量,“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搬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就在这时,宫里的太监又来打秋风,贾琏发急了,对王熙凤说:“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涂瀛认为,这未交待来处的“三二百万的财”,应该就是林家的财产,因为根据作品描写,荣国府能获得如此巨大财产的惟一机会,就是林如海死后,林家财产的并入。
涂瀛之后,还有些人关注过林家财产问题,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黛玉在荣国府虽处于“一无所有”的境地,但在她名下本应有一笔财产,这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肯定了涂瀛的看法,而他们的依据,则是作品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关于林家身世的介绍: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上面的介绍并没有直接论及林家的财产,但从中却可得到三个重要的信息:首先,林家在林如海之前是四代为侯,林如海本人是“前科的探花”,且又身居要职,这应该是个有钱的人家。其次,林如海出任巡盐御史,这在官场上是个公认的肥缺。第三,林家没有什么亲属,林黛玉也无兄弟姐妹,第五十七回里作者还补充交代说,“林家实没了人口,纵有也是极远的”,林如海死后,林家的财产自当归黛玉。一些人在讨论林家财产时,基本上都以这三条为证据,证明林如海死后留下了巨额财富,但这笔财产已被荣国府当作自己的钱在使
用,而且是已经用得差不多了。
以上三条确实可引起人们对林家财产问题的兴趣,但作为证据或证明来说,都不同程度地使人感到不甚充分,还需要依据作品的描写作较深入细腻的分析与判断。可是在从事这项工作之前,有个前提必须分辨清楚,即《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我们所做的应该是根据曹雪芹的描写作深入分析,更完整地把握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性格的复杂性,对作者设计的情节走向有更全面的理解等等,总之是有利于读者的文学解读与欣赏。可是,红学史上不少人实际上将《红楼梦》当作是实事的记载或影射,将本应是文学的分析变成了所谓的“考证”,而结果被坐实的只是自己的臆想或推测。就拿上面所引作者关于林如海的介绍来说,脂砚斋在这里有九段批语,其中有三段在提醒读者这是一部小说,描写的内容是“事之所无,理之必有”,古人在小说创作中也早已认识到:“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因此我们应该按生活的逻辑与情节发展的逻辑去解读作品,而不能将它当作实事作“考证”,更遑论它与充足理由律的经常相悖。
前言
序
我对《红楼梦》的研究,可以说是始于对作品的捺字点数,事情的起因,是陈炳藻先生1980年6月在威斯康星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那篇《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认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也是由曹雪芹所写。这个结论与大家阅读《红楼梦》的感受相异,而且胡适与鲁迅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已作过考证,结论都是后四十回并非出自曹雪芹之笔,几十年来人们一般也都接受这两位大家的主张。可是陈炳藻先生的“新论”是借助于计算机的统计,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计算机在国内还是一般人接触不到的稀罕物,当时报上又以“计算机闯入大观园”之类的标题作宣传,人们一下子闹不清是怎么回事,对后四十回为何人所作的问题也变得疑疑惑惑,要知道这次出场的是大家当时还感到比较神秘,且又属于高科技的计算机,仿佛是它将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判给了曹雪芹。
得知这一消息时,我还是复旦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也上过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因此知道计算机的运算,其实是依赖于操纵者编制的程序,因此在探讨陈炳藻先生的“新论”是否靠谱时,计算机并不是需要质疑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者的设想及其操作的手段。阅读陈炳藻先生的论文,发现有几个要害处难以令人信服,其中包括母体与样本的设定,以及统计时只从《红楼梦》中抽取了6万字,检验的指标也只有14个等等。
1982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以庚辰本为底本且与诸本校勘的《红楼梦》,这对从语言学角度作统计提供了可靠的版本。1983年,我开始了对《红楼梦》的统计工作,统计对象是全书的72万余字,而非6万字,检验指标近80个而非14个,其中包括虚字、句长与作者习惯使用的专用词汇。这项工作历时一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对《红楼梦》捺字点数。计算机在国内开始普及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我在八十回年代初时的统计只能靠手工操作。步工作是点清作品各回的字数。次点完不放心,又作第二次复校。如果某回二次点数结果不一致,那就得点第三次乃至第四次。准确地掌握了作品各回的字数后,第二步工作是点清各虚字在各回中出现的次数,以便计算它们各自的出现频率。这一步操作得十分小心,因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场合字义会发生变化。如“的”通常是虚字,但在“有的放矢”等场合,它却是实字;又如“了”通常是虚字,但在“一目了然”等场合,它也是实字,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点数本来就是烦琐的拼耐心的事,再加上不断地要做字义判断,其进度当然快不了。其实,就是使用计算机统计,它确可很快就告诉你有多少个“的”字或“了”字,但要从中筛滤出实字并剔除,还是得靠人工判断。关于句长的考察也是由手工完成,作品中各回有多少句,不同长度的句子各有多少,要得到这些数据,同样无法越过捺字点数的环节。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点数,我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也越来越熟悉,这时有些念头会突然在脑海中闪过,提醒自己应作深究。这些念头怎么会冒出来的,我至今没弄明白,也许是点数次数多了,自然产生了语感的缘故。譬如对“索性”这个意思的表达,我突然感到前八十回是用“越性”这个词,只有后四十回才用“索性”。为了验证这一感觉,就需要将《红楼梦》从头到尾再查检一次。结果发现前八十回确实在用“越性”,偶尔也出现了“索性”。庚辰本源于己卯本,将两者作比照,可发现那偶尔出现的“索性”是过录者的笔误。又如前八十回喜欢用“越发”一词,但在后四十回里,同样意思的表达却是用“更加”一词;前八十回一般用“才刚”一词,而后四十回里却是用“刚才”。甚至“脏”字的使用,前后两部分也有明显差异,在前八十回里,就连尊贵的王夫人或清雅的林黛玉也难免有时要说个“屁”字,而那些婆子或丫鬟开口时,一些很不文雅的“脏”字有时就会直闯读者的眼帘。后四十回的作者似乎很不屑于使用“脏”字,在那二十多万字里只出现过两次,而且相对来说还较文雅。一次是贾政在气急之中骂了声“放屁”,一次是贾琏引用了“大萝卜还用屎浇”这俗语。诸如此类的用词差异发现了27种,而对每次的发现都需要将《红楼梦》查阅一遍以证实。
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红楼梦》也查检了百余遍,根据获取的约2万个数据,可以对作品的语言风格作数理定位。后的结论是:将作品前八十回均分为A、B两组,它们的语言风格完全一致,确为一人所写,后四十回定义为C组,它的语言风格与A、B两组有明显差异,应非出自曹雪芹之手。若将后四十回按顺序均分为C1与C2两组,那么C1组的数据有向A、B两组靠拢的趋势,而C2组的数据则是更为远离,这表明在81回到100回之间,当含有少量的曹雪芹的残稿。不过运用数理语言学作统计分析,只能指出残稿的所在区间,却无法确定究竟哪些内容属于残稿。
从数理语言学角度分析《红楼梦》的工作结束了,可是我在文学作品意义上对这部作品的关注却刚开始。先前只是考虑统计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对《红楼梦》捺字点数,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了百余遍后,对这部文学巨著已是异常熟悉,一些情节或细节的描写经常会在脑这萦绕,更有趣的是,书中的内容会自发地在脑海中越出情节线索作串联、归并之类的组合,冒出一些以往人们似不曾关注或研究的问题。譬如说,贾雨村是书中坏的人之一,可是曹雪芹为什么偏偏要安排他去当林黛玉的老师?读者厌恶的人物与偏爱的人物怎么会形成这种奇怪的组合?与此相关联,因贪酷而被革职的贾雨村又为何偏为林如海所赏识?又譬如说,贾兰尚属年幼,父亲又早就去世,贾母与贾政怜爱他是情理中事,可是他的亲祖母王夫人为何从无这样的表示?相反,她还将贾兰的奶妈赶了出去,理由是贾兰大了,不需要了,而贾兰的姑妈辈如迎春等人,那些奶妈都还在她们身边照料呢。作品熟悉后,又会发现一些应有的内容作者却没写,如王夫人与李纨是很亲近的婆媳关系,几乎每天都有接触,可是书中却没有这两人的对话,这显然是曹雪芹的有意安排,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同样,探春与贾环是同父同母的姐弟,也是很亲近的关系,可是书中也没有这两人的对话,作者只是极其概括地提了一句:探春的秋爽斋“不时有赵姨娘与贾环来嘈聒”。当然,要认定曹雪芹确实没写这些人的对话,都需要将《红楼梦》从头到尾再检阅一遍。
作品的前八十回以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生活发展为主线,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尤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描写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以及立体感,那是因为作者不是单纯地只关注情节的推进,他同时糅合了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贾府全方位的生活画卷。这些内容经常与情节进展似非直接相关,只关心故事进展的读者阅读时,甚至还会将它们自动筛滤。这样做不会影响故事的阅读,却会妨碍对故事内涵的理解,因为那些内容或是故事发生的起因,或是导致故事转折的潜在因素,或是烘托了故事进展的氛围,有时甚至参与了故事走向的决定。它们在阅读时易遭筛滤也可以理解,因为这是诸多种类内容的集合,作者对此又不是作系统的集中介绍,而只是视情节进展需要而显现,故而在作品中是一种零散的状态,阅读时也确实容易被忽略。可是对《红楼梦》十分熟悉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那些处于零散状态的内容竟会在脑海里自行分类组合,成为一个个有序的小系统。譬如说,作品在叙述过程中,先后涉及到了二十多个管理机构,如总管房(又称总理房)、帐房、银库等等,它们在脑海里的自行分类组合,就形成了一幅荣国府管理结构图,有关荣国府管理制度的情形也同样如此。对这两者有所把握后就会明白,曹雪芹能有条不紊地展现荣国府的奢华生活,那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与制度的支撑是重要的因素。
大概是早年由数学专业出身的缘故,在那些自行分类组合的内容中,我易敏感也感兴趣的是数字,其中绝大部分属于经济数据。贾府中各色人等都无法脱离经济而生活,即使再清高洒脱者,也免不了为银钱所困扰。曹雪芹为各人物结局的设计,须得在贾府经济状况由盛而衰的大形势下方能实现,也正是由盛而衰的转折,加剧了那些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借用探春的话来说,尽管大家“是一家子亲骨肉”,却像乌眼鸡似的相互瞪视,“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而邢夫人的兄弟邢大舅讲得更干脆,那些矛盾冲突的发生,“就为钱这件混帐东西”。书中有些故事就是因经济问题而发生,有时经济内容是故事组成的重要部分,不过在更多场合,那些随情节而来的经济数据似乎可有可无,它们的整体也呈现为离散状态。《红楼梦》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书中经济数据的提及完全服从情节发展的需要,若按经济学逻辑考察,其出现次序有点凌乱,但它们的全体,却可有如针炙穴位显示着人体经脉网络似的功用,借助于对这些数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勾勒出荣国府的经济体系,并考察其发展变化。这一事实提示了理解《红楼梦》的新思路,书中那些情节的发展变化受到了潜在力量的有力制约,在曹雪芹创作的全盘设想中,有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在发展变化,它同时还配以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与制度,故而作者能采用网络式的结构展开故事,从而表现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能运用如此高超的艺术手法的作品,《红楼梦》可以说是的一部。
在曹雪芹的创作中,似乎游离于情节主干外的描写还相当多,但是这种游离状态只是表象,它们相互之间以及与情节主干之间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只不过这类联系的揭示需要有细心的归类分析。通过对似乎游离于情节主干外的方方面面的描写作综合梳理辨析,我对这部文学巨著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一些易被忽略的方面较为关注,对一些问题作出了能自圆其说的解释,其中有不少就是围绕这部作品中的经济问题而展开。有些见解曾先后发表于报刊,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俊先生与我商议,能否就经济专题撰写一部关于《红楼梦》的书稿,我也很乐意能有机会,将阅读这部作品的心得体会作一次较系统的梳理总结。在我看来,曹雪芹笔下的情节发展是一个大系统,而我比较关注的许多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这个系统的“边角料”。这些边缘状态的细节描写在书中以零散状态呈现,可是将它们从大系统中抽取出来作归类分析,却也可形成一个新的专题性的系统。这是整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与大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将这两者时时作对应考察,子系统的性质方能显示得更为清晰。本书就是依循这一原则而写成,而对作品,特别是对那些似乎游离于情节主干外的描写的熟悉,是本书能够成稿的前提。若要追问此“熟悉”的由来,那就又回到本文开始时所说的捺字点数的统计工作。一部《红楼梦》被捺点了百余遍,这其实也是那些情节、细节以及人物的言行等等反复地向脑海中灌输的过程,其结果便是那“熟悉”的形成,尽管此时我的本意并不在此,而只是想获取相关的数据。当年统计的“副产品”,成了今日研究的基础,这是自己先前未曾想到的。为此,我在本书后附上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写的两篇论文:《从数理语言学看后四十回的作者》与《“〈红楼梦〉成书新说”难以成立》,既是想以此说明本书的分析阐述为何只取材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同时也算是对三十多年前那场研究的纪念。
书籍介绍
陈大康,上海嘉定人。1982年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理学学士。1990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古籍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文学遗产》编委、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明代商贾与世风》、《明代小说史》、《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中国近代小说史论》等。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302+)
- 小说多(610+)
- 在线转格式(651+)
- 方便(543+)
- 简单(462+)
- 全格式(126+)
- 超值(618+)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5-01-01 20:15:49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焦***山: ( 2025-01-09 13:05:17 )
不错。。。。。
- 网友 宓***莉: ( 2025-01-01 12:04:29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林***艳: ( 2025-01-17 02:17:39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曾***文: ( 2025-01-15 13:22:08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寿***芳: ( 2025-01-03 22:22:4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曹***雯: ( 2024-12-24 08:25:3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石***致: ( 2025-01-19 16:44:4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温***欣: ( 2024-12-20 18:03:01 )
可以可以可以
喜欢"荣国府的经济账(贾府的崩溃,说到底其实就是经济的崩溃。)"的人也看了
- 柏林苍穹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DIV+CSS网页布局技术教程(第2版)( 货号:730249710)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二级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正版电影 绿灯侠 DVD9 (2011)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寻找鱼:自由而高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云南十八怪图典 杨奇威 编绘 云南人民出版社【正版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学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案例研究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星火英语 艾派简系列 六级写作(100篇)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围棋常见死活题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有机化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