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价值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人类的价值 浙江教育出版社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特?是否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拥有更高级的智力,人类才得以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人类进化与社会变革领域的知名教授罗伯特·博伊德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重新梳理,并驳斥了这种存在于大众之中的普遍观点。
人类真的只是聪明的黑猩猩吗?为什么人类这个物种既合作又竞争?罗伯特·博伊德巧妙地结合了对不同社会的详细分析、清晰的实验研究以及对狩猎-采集生活的丰富描述,大胆带领我们踏上科学之旅,探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之所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并解决各种问题,主要依靠的不是个人智慧,而是“累积性的文化适应”,以及更长时间维度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过程。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各种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博伊德认为,不仅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文化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文化使人类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物。累积性文化进化是人类优选的,也是最独特的优势。
本书为重新思考人类本性、社会秩序、人类进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旁征博引的论述闪烁着迷人的学术光芒,并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设计与变革”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建议。
书籍目录:
上篇演讲篇
01人类的独特之处(一):模仿学习
饿死在丰裕之地
人类真正的独特之处
智慧给不了全部答案
为什么文化传承的知识如此有用
人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吗
盲目模仿的进化
模仿并没有那么盲目
难以理解的因果关系
文化的进化速度比基因更快
为什么人类的适应能力如此强大
过往的“文化幽灵”
人口规模与文化适应
社会学习是否会促进复杂行为的累积性进化
文化的适应性
02人类的独特之处(二):社会规范
专业化分工和交换活动
这一切并不是靠你个人创建起来的
小规模社会中的大规模公共产品生产
非亲缘性合作的人类
互惠利他主义并不是解决之道
制裁与互惠
图尔卡纳人为何而战
为何要实施惩罚
稳定的社会规范
文化的群体选择
为什么许多人拒绝接受文化的群体选择推论
文化的群体选择并非专享的解释
人类的小规模合作
规范调控人类的小规模合作
第三方的监督和制裁可以稳定互惠关系
规范心理是如何得以进化的
文化让人类成了与众不同的生物
03模仿、哈耶克理论和文化学习的意义
超级大脑与精准模仿
哈耶克与对传统的尊敬
04适应不需要洞察力?
个体与社会学习
对博伊德构建的模型的分析
关于规范的不同思考
以进化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生活
05文化进化中的推论与假设检验
规范的制约
文化群体选题的假设检验
06适应性、合作性、操控性和敌对
通过直接制裁来监督对规范的遵守情况
规范沟通和规范强化的重要性
规范强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下篇回应篇
07文化、观念和决策
回应艾伦·奥尔
回应金·斯特林
回应鲁思·梅斯
回应保罗·西布莱特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罗伯特·博伊德(Robert Boyd)
美国人类学家与进化生物学家,文化进化研究领域的先驱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进化与社会变革学院教授
圣塔菲研究所外聘教授,研究方向为人类发展与文化,旨在将博弈论和动力学方法引入文化进化问题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饿死在丰裕之地
1860 年,墨尔本市的精英人士组织了一支前往澳大利亚内陆的探险 队。对于当时的澳洲白人来说,内陆还是一片未知之地。这些白人队员们 的动机各不相同。有些人希望能够在澳大利亚与爪哇岛之间找到一条架设 电报线的路线,从而将两地连接起来,并由此将全世界连接起来;而另一 些人则是想和阿德莱德市的精英们一争高下。后者在一年前组织过一场类 似的探险活动,但以失败告终。
探险队雇用了罗伯特·伯克(Robert Burke)当他们的领队,他是一名 勇敢的退伍军人。此外还有 18 名队员,其中包括威廉·威尔斯(William Wills),一位科学家兼制图员。8 月 20 日,探险队出发了,带着 26 匹骆驼、 23 匹马、够吃两年的食物,以及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行李,譬如橡木炊 具。包括伯克和威尔斯在内的先头部队于 11 月 11 日到达了库珀河(Cooper Creek),这是一条位于墨尔本市以北 600 千米的季节性河流。探险队在那 里驻扎下来,等待后续队伍赶来会合。
到了 12 月中旬,后续部队依然未赶到,而伯克不愿再等下去了。他与 威尔斯、查理·格雷(Charlie Gray)以及约翰·金(John King)再次踏上征途, 希望能够到达卡奔塔利亚湾(Gulf of Carpentaria),并在 3 个月之内返回库珀 河。伯克让队伍的其他人在库珀河驻扎到次年的 3 月 15 日。不幸的是,他 们历尽千辛万苦,花了 4 个月才到达目的地。在归途中,格雷又遭遇了不测。 当伯克、威尔斯和金于次年 4 月中旬返回库珀河时,营地已经被废弃。一行 人精疲力竭,补给也所剩无几,很难再走上 600 千米返回墨尔本市。
就在此时,探险队遇到了一群扬德鲁万塔(Yandruwandha)人,因处 境糟糕而获得对方给予的 6 千克鱼。几周之后,他们又遇到了一群扬德鲁 万塔人,并受到了邀请,到了对方的居住地,并在那里获得了更多的鱼, 以及一种由澳洲大柄苹(nardoo)这一水生蕨类植物的种子 做成的糕点。 这三个白人非常喜欢这种糕点,甚至觉得,现在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先学 会把澳洲大柄苹的种子磨成粉。不过,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种粉是由哪种 植物的种子磨制而成的,而且此后很久,一直都没有再遇到扬德鲁万塔人。
经过两周令人绝望的寻找,威尔斯等人终于找到了澳洲大柄苹,并采 集了足够多的种子,磨成了粉。然而,尽管有足够的澳洲大柄苹吃,但他 们的身体还是变得越来越虚弱。到了 7 月初,伯克和威尔斯相继去世。最 后,一群扬德鲁万塔人救下了金,给他食物,照料了他几个月,直到 9 月 救援队伍赶到。
为什么伯克和威尔斯会饿死在一片丰裕之地?至少在扬德鲁万塔人看 来,那里可谓物产丰富。这个问题实际上与本文所要回答的,更为宏大的 关键问题一脉相承,也就是人类何以能成为如此独特的物种。500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也不过是一群再平常不过的猿类;而在今天,人类这种生物俨 然已经成为世上其他生物的“统帅”。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人类 的影子;人类在数量上超过了陆地上大部分的脊椎动物,所拥有的资源超 过了其他所有生物,社会关系也比其他所有生物都广泛。之所以会有这样 的变化,是因为人类学会了以文化的方式来适应环境,并不断积累着那些 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信息。
在扬德鲁万塔人看来,澳大利亚内陆是丰裕之地,这是因为其文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如何在那里生活”的知识;而伯克和威尔斯之所以会饿死在那里,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本文旨在说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拥有了以文化的方式来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论好坏,终究让人类成了一种独特的物种。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罗伯特·博伊德是文化进化领域研究的先驱,他旁征博引,在书中穿插了许多的逸闻趣事,语言风格轻松幽默,是一本了解人类独特与合作的科普力作。
本书主要分为上中下三篇:演讲篇、评论篇和回应篇。可以透过文字,体会来自进化生物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交锋,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是如何进化成为地球上的优势物种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财新传媒学术顾问汪丁丁、有名人类学家、进化生物学家约瑟夫·亨里奇、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行为与进化生物学教授凯文·拉兰德、有名生物学家马克·佩格尔等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前言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特
斯蒂芬·马塞多
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主任
是什么让人类如此独特?是否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拥有更高级 的智力,人类才得以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
人类进化与社会变革领域的知名教授罗伯特·博伊德对这一命题进行了 重新梳理,并驳斥了这种存在于大众之中的普遍观点。一开始,博伊德并没 有谈及那个更为人熟知的问题,也就是人类为何如此独特,而是提出了另 一个问题,即人类为什么能够取得生态学意义上的广义成功,从而超越其 他物种,比如,人类能够适应地球上各种各样的栖息环境并繁衍至今。早在 10 000 年前,人类就已经占据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除了南极洲和几个 偏远小岛之外,没有其他生物能够做到这一点。如果不是“超级大脑”,那 又是什么让人类获得这少见的地位呢?
人类之所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并解决各种问题,主要依靠的不 是个人智慧,而是“累积性的文化适应”(cumulative culture adaptation), 以及更长时间维度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过程。这里的
“文化”主要是指各种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博伊德认为,不仅人类是自然 世界的一部分,人类文化也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文化使人类成了一种与 众不同的生物,文化是人类生物学的组成部分之一,让人类形成了独特的骨 盆,以及臼齿上厚厚的釉质。
通过与多人的合作,尤其是与人类学家彼得·里克森(Peter Richerson) 的合作,博伊德得以在三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论 题,也就是人类群体文化信息的传播机制。这种理论又被称为“双重继承” 理论或“文化进化”理论,“文化群体选择”是其子理论之一。在接下来的 各章中,博伊德对该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梳理、详述,并对 其他评论人的评论做出了回应。“博伊德所建构的框架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本 性,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有着深远的启示,社会科学和人类文化领域的学 者应对这些研究成果给予更多关注。”这是经济学家保罗·西布莱特(Paul Seabright)在本书评论部分中所提出的观点,我对此深表赞同。对于门外 汉或略有所知者来说,本书是了解进化领域的不错选择。
本书滥觞于一场以“人类的价值”为主题的坦纳讲座(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该讲座是由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研究中心于 2016 年 4 月举办的。
博伊德在论述时不仅旁征博引,还穿插了各种轶闻趣事,以期证明人 类运用洞察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方式是我们未曾知晓的。人类最常用的学 习方式并不是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而是模仿那些已掌握了有用的地方 性“秘诀”的人。博伊德认为,选择会偏向这种心理机制,以致大多数人 会因为周围人都信奉某个事物,而去信奉同个事物。事实上,他认为,即便是在最简单的狩猎 - 采集(hunter-gatherer)社会中,获得所需工具 和知识过程的复杂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个体能力。文化是累积性的、地方性 的隐性知识的“储藏室”。累积性文化进化是人类优选的,也是最独特的 优势。
结果并不总是积极正面的,非适应性的理念和错误的观点会通过盲目模 仿而被传播。不过,正如保罗·西布莱特所认为的,就总体效果而言,极为 灵活的合作能力,使人类变成了一个聪明的群体,而且聪明的程度超过任何 个体。事实上,因为拥有模仿学习的能力,因此“个体所需达到的聪明程 度,并不需要企及群体的聪明程度”。
在第 2 章中,博伊德利用社会学习和累积性文化进化的观点,进一步 阐释了人类社会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开发出越来越复杂的工具和 技术。凭借模仿学习的能力,以及进化而来的“信任心理”机制,便可以解 释为何社会规范会是人类生活的核心,为什么是人类,以及人类是如何成为
“超级合作者”的。即便是在狩猎社会,人类的合作程度也大大超过了其他 物种。数千年以来的累积性文化进化帮助人类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性 分工和交换活动网络”。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毫无关联的个体可以结合成庞 大的群体,互相合作并提供公共产品。
因此,博伊德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自然界中,所能看到的大规模合 作只存在于亲属之间,但人类社会并非如此。那么,自然选择是如何改变 人类心理机制,从而激发毫无关联的个体结合成庞大的群体,并进行合作 的呢?
要想进行大规模的合作,就需要构建行为规范系统,并通过制裁来强化 这一系统。在规模更大、复杂程度更高的社会里,合作和公共产品的供应非 常依赖具有制裁功能的第三方,比如警察局和法院等机构。
与合作有关的社会规范,不仅形式多样,还进化出了多个立足于不同领 域的道德准则,比如结婚和继承方面的准则,以及各种政治系统。不同的社 会和文化群体在这些道德准则的基础上展开竞争,而这些道德准则在不断变 化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传承力,在社会竞争中也有着不同的传播力和占据优 势的力量。比如,罗马帝国之所以要放弃最初所信奉的宗教转而信奉基督 教,是因为“原先的宗教并没有互助的传统”,而基督教社区则“照顾病患”, 减少了死亡率,提升了人们的福祉。当然,罗马帝国的政治机构因适应了当 时的环境而得以续存。
博伊德尖锐地指出,从进化的角度对社会生活所做的解释,往往会给人 一种自由意志论的错觉,让人觉得可以把社会定义为“由自利性的个体和血 亲家庭之间的裙带关系所构成的网络”。他驳斥了这种论断,坚持认为,即 便是小规模的合作,也离不开共同信奉的行为规范的制约,而这种规范往往 需要通过第三方制裁来强化。不仅如此,这些规范还为人们的持续性合作提 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我看来,博伊德的整个学术研究以及这些演讲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研 究取向上坚持多学科并举,在立论时旁征博引,且论述材料丰富翔实。他既 能以文化人类学家的身份和学生们一起在多地开展田野工作,也能借助“理 性选择”理论进行数学建模,还善于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观点与 方法。在第 7 章中,他谈及了与彼得·里克森的长期合作,并谦虚地回应:
“我们的研究方式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广泛阅读人类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 领域的文献资料,挖掘有前瞻性的经验问题,而后用种群生物学理论来解决 它们。”说起来简单,但很少有学者能够企及他所做研究的广度。
不要把“文化群体选择”和道德以及其他进化形式混为一谈。博伊德的 理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是实证研究,而不是伦理规范性研究。当然,任何 社会都离不开社会规范和广泛合作,因此,毫无疑问,对于那些关注“充满正义的美好社会应该建立在何种人性基础之上”“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及 社会制度基础”的人们来说,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博伊德最后所做的总结强调了其核心观点,即“文化的适应性进化”是 获得生态学意义上的成功,以及拥有合作能力的“基本要素”。人类之所以 能成为万灵之长,是因为没有其他生物能够像人类这样,适应如此多样的地 域环境。这种适应性,单靠个体的发明创造是无法做到的。
在博伊德的两个演讲之后,是四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杰出学者所作的 评论。
艾伦·奥尔(H. Allen Orr)是一位进化生物学家,他不仅研究物种的 形成和适应性问题,还针对各类受众的需求进行写作。对于博伊德的文化学 习模型,奥尔提出了两个比较重要且有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博伊德是 否夸大了“超级大脑”模型与其提出的模拟模型之间的对立性。“超级大脑” 模型强调的是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的成功进行解释。奥尔认为,要想成功地 进行模拟,往往需要借助神经机制方面的重要支撑。此外,奥尔还指出,博 伊德的观点与有名经济学家、社会理论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的观点有契合之处。哈耶克也强调,社会的成功和进步离不开对隐 性的、分散的地方性知识的运用,离不开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文化传 承,也离不开社会进化所产生的各种制度。第二个问题是,西方的自然科学 家和社会科学家是否因为哈耶克的政治立场,而未能对其学术理论给予足够 的关注。
金·斯特林(Kim Sterelny)是一位著述丰富的科学哲学家,专注于进 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他与其他几位评论人一样,对于博伊德的主要观点持 赞同意见:人类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所有生物中是独一无二的。但 是,与奥尔和西布莱特一样,斯特林心里也存在着这样一个疑问:在解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超级适应能力时,博伊德是否对“人类独特的智力”不够重 视。对于博伊德所批驳的“图书馆”模型和“超级大脑”模型,他持部分认 可态度,并认为隐性的实践性诀窍的确是一种知识。此外,斯特林还认为, 博伊德简化了社会学习,把社会学习看成“依照惯例的”,或者说是“信任 背景下的”启发式学习法,并且过于依赖这种简化。斯特林质疑的最后一点 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时间背景下,社会学习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如果会发 生变化将如何发生。
鲁思·梅斯(Ruth Mace)与博伊德一样,是一位人类学家,虽然她的 学术取向是人类进化生态学,但她还是对博伊德在研究人类进化时所坚持 的多学科取向理念称赞有加。当然,她在评论中还强调了实证检验的重要 性。她认为,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比如规范是如何出现的,为什么会 发生变化,这些规范是如何得到强化的,变革的难易程度如何,等等。她的 批评性意见更多一些。她还指出,博伊德认为一些行为是由社会规范和制裁 所激发的,但实际上,可能是由个体自利性动机所激发的,比如,“决定参 加战斗”之类的行为。她描述了自己在北爱尔兰开展的关于群体冲突的实证 研究,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譬如种族之间的战 斗,是否会导致狭隘的利他主义?
保罗·西布莱特是一位涉猎广泛且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博伊 德的研究忽视了一个方面,也就是那些“形成人类阴暗面的因素”。西布莱特 认为,如果人类既是这个星球上拥有生态环境适应性的物种,也是合作规模 优选的物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残酷和暴烈程度上也是所有物种中 最突出的;操控同类的狡猾本领亦是所有物种中最厉害的。西布莱特评论说:
“在大多数社会中,大部分围绕规范所进行的沟通都会涉及某些个体对另一些 个体的操控。”但这种操控在博伊德所列举的例子中却几乎看不到。
在本书的最后,博伊德做出了回应。他认为四位评论人虽然各自提出了一些反对意见,但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此深表感谢,毕竟这些评论都认 可文化进化是非常有价值的。
博伊德注意到,鲁思·梅斯、金·斯特林和保罗·西布莱特都对他不太 相信人类能够广泛搜集信息并做出明智决策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对此,博 伊德坚持己见,认为虽然个体的选择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人们的基本 观念却来自所处的社会。
就艾伦·奥尔等人的相关评论来说,基本上可以认定,博伊德赞同这个 看法,也就是认知能力和文化学习是互相强化的。
面对四位评论人的批评,博伊德巧妙地捍卫了自己的观点。在结尾部 分,他对西布莱特的批评进行了尖锐的反驳。他坚持自己那种更为乐观的看 法,并以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例,至于这个例子是什么,在此我先卖个 关子。
博伊德和里克森,以及其他合作者,比如人类学家约瑟夫·亨里奇 (Joseph Henrich)和萨拉·马修(Sarah Mathew)所开创的这项研究,为重新思考人类本性、社会秩序、人类进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旁征博引的论述闪烁着迷人的学术光芒,并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 “制度设计与变革”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建议。我希望,这部内容丰富的作 品能够进一步激发起学者们的探索之心,并能帮助他们提出更加具体的、明确的社会改革方案。
书籍介绍
模仿学习,让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社会规范,让大规模合作成为可能。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276+)
- 引人入胜(423+)
- 还行吧(289+)
- 收费(405+)
- 四星好评(248+)
- 图文清晰(223+)
- 下载速度快(320+)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4-12-27 11:19:22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郗***兰: ( 2025-01-15 22:08:00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5-01-13 00:38:26 )
好棒good
- 网友 融***华: ( 2025-01-13 21:53:52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国***芳: ( 2025-01-12 00:01:44 )
五星好评
- 网友 陈***秋: ( 2024-12-31 16:44:1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习***蓉: ( 2025-01-11 01:35:18 )
品相完美
- 网友 饶***丽: ( 2025-01-15 11:31:41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隗***杉: ( 2024-12-27 05:57:4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芮***枫: ( 2025-01-19 01:51:36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敖***菡: ( 2025-01-04 14:55:47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孙***夏: ( 2025-01-02 03:55:55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司马彦字帖 六年级上册英语写字课课练湖南湘少版小学生课本同步专项临摹字帖六年级英文单词书写练习本儿童硬笔书法写字一课一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Pro/Engineer Wildfire 3.0 入门到精通教程(入门精通)含1CD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实践指导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全新正版图书 青少年Python编程入门(图解Python) 者_傅骞王钰茹责_张贵芹 电子工业出版社 9787121395543青岛新华书店旗舰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工业生物技术 (上游)(共二卷) (美)M.C.弗利金杰编;陈薇等译 科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先秦散文选(上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西域古道探秘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小侦探达尼尔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LHCb上W玻色子产生截面及其电荷不对称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8分
文化贡献: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