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新版)/(英)蕾秋.乔伊斯 (英)蕾秋·乔伊斯(RachelJoyce) 著 黄妙瑜 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一个人的朝圣(新版)/(英)蕾秋.乔伊斯 (英)蕾秋·乔伊斯(RachelJoyce) 著 黄妙瑜 译精美图片
》一个人的朝圣(新版)/(英)蕾秋.乔伊斯 (英)蕾秋·乔伊斯(RachelJoyce) 著 黄妙瑜 译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一个人的朝圣(新版)/(英)蕾秋.乔伊斯 (英)蕾秋·乔伊斯(RachelJoyce) 著 黄妙瑜 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60081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6
  • 页数:336
  • 价格:22.7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17:21:51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哈罗德·弗莱,六十五岁,在啤酒厂干了四十来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自己,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内心之旅。这趟旅程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你才发现,哈罗德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书籍目录:

目录1.哈罗德与信2.哈罗德、加油站女孩与信仰的问题3.莫琳与电话4.哈罗德与客店旅人5.哈罗德、酒保与没有孩子的女人6.莫琳与谎言7.哈罗德、远足的男人与喜欢简奥斯丁的女人8.哈罗德与银发绅士9.莫琳与戴维10.哈罗德与提示11.莫琳与临时医生12.哈罗德与骑自行车的母亲13.哈罗德与医生14.莫琳与雷克斯15.哈罗德与全新的开始16.哈罗德、外科医生与有名演员17.莫琳与花园18.哈罗德与决定19.哈罗德与旅程20.莫琳与公关代表21.哈罗德与跟随者22.哈罗德与朝圣者们23.莫琳与哈罗德24.哈罗德与里奇25.哈罗德与狗26.哈罗德与咖啡店27.哈罗德与另一封信28.莫琳与来访者29.哈罗德与奎妮30.莫琳与哈罗德31.奎妮与礼物32.哈罗德、莫琳与奎妮  


作者介绍:

蕾秋·乔伊斯(Rachel Joyce)英国BBC资深剧作家,《星期日泰晤士报》专栏作者,于2007年获得Tinniswood很好广播剧奖。她还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皇家国家剧院担任主要角色。乔伊斯于20年的舞台剧和电视职业生涯之后转向写作,2012年出版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该书入围 2012年布克文学奖及英联邦书奖,目前已畅销38国。2014年出版《一个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继续掀起阅读热潮。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1、哈罗德与信】    那封改变了一切的信,是礼拜二寄到的。四月中旬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早晨,空气中飘着洗衣粉的香气和新鲜的草腥味。哈罗德·弗莱刚刮完胡子,穿着整洁干净的衬衫领带,坐在饭桌前。他手里拿着一片吐司,却没有吃的意思,只是透过厨房的窗户,凝视修建过的草坪。草坪正中间杵着莫琳的可升降晾衣架,一小片绿被邻居的木栅栏紧紧围起来。    “哈罗德!”莫琳大声叫道,压过了吸尘器的声音,“信!”    哈罗德也想出去走走,但是现在出去专享可以做的就是修修草坪,而他昨天才刚剪过。吸尘器突然安静下来,一会儿工夫,莫琳手里拿着一封信气鼓鼓地走进了厨房,坐到哈罗德对面。    莫琳一头银发,身材苗条,走起路来轻快利索。他们刚认识的时候,哈罗德最开心的事情就是逗她发笑,看着体态匀称的她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给你的,”莫琳说。等她将信放到桌上轻轻一推,信滑到哈罗德手边停下,他才反应过来。两人都盯着那信封,好像从来没有见过信似的。信封是粉色的。“是贝里克郡的邮戳。”    他并不认识谁住在贝里克郡。其实他在各地都不认识几个人。“可能弄错了吧?”    “我觉得不是。邮戳总不会盖错吧。”她从面包架上拿起一片吐司——莫琳喜欢吃放凉以后又松又脆的吐司。    哈罗德仔细地打量起这个神秘的信封。不是浴室套装常用的那种粉色,也不是配套毛巾和马桶垫圈的粉色,它们常常过于明艳,让哈罗德有种浑身不自在的感觉。这个信封的粉色娇嫩而柔软,就像土耳其软糖一样。信封上的字是用圆珠笔写的,一个个潦草而笨拙的字挤在一起,仿佛是哪个孩子在慌忙中匆匆写下的。“哈姆斯南部,金斯布里奇村,福斯桥路,H·弗莱先生收”。他认不出这是谁的字迹。    “怎么样?”莫琳边说边递过一把拆信刀。他把刀子插进信封,一下划开。“小心点。”莫琳提醒道。    哈罗德把信拿出来,感觉到莫琳一直盯着他。他扶一扶老花镜。信是打印的,地址是一个他从没听过的地方:圣伯纳丁临终关怀疗养院。“亲爱的哈罗德:这封信也许会让你小吃一惊。”他的目光一下跳到信的末尾。    “怎么样?”莫琳又一次问道。    “天啊!是奎妮·轩尼斯。”    莫琳挑起一小块黄油,在土司上抹匀。“奎妮什么?”    “她在酿酒厂做过。好多年前了。你不记得了吗?”    莫琳耸耸肩。“我记来做什么。干嘛要记住那么多年前的人。递一下果酱好吗?”    “她是财务部的。做得可好了。”    “那是橘子酱,哈罗德。果酱是红色的。拿之前用眼睛看一下,这样你就不会老拿错东西了。”    哈罗德静静把她要的瓶子递给她,又读起信来。果然写得流畅又整洁,和信封上的鬼画符一点都不像。他一时间笑了,忆起奎妮总是这样子的,做什么事都一丝不苟,叫人无可挑剔。“她还记得你呢,向你问好。”    莫琳抿抿嘴。“收音机有个小伙子说法国人想打我们面包的主意。法国的不够分了,他们就来这儿把我们的都买光。那人说我们到夏天就可能供不应求了。”她停了一下。“哈罗德,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哈罗德一言不发。突然他站起来,嘴微微张着,脸色苍白。到他终于能说出话来,声音却微弱而遥远。“她……得了癌症。她是写信来告别的。”他还想说些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只好到处摸索着,终于猛地从裤袋里抽出一条手帕,重重一擤鼻子,“我……唔。天啊。”眼里渐渐盈了泪。    一片安静。或许过了几分钟。莫琳咽一下口水,打破了沉默。“我真抱歉,”她说。    他轻轻颔首,想抬起头来给她一点回应,却没有力气。    “今天天气不错,”她又说,“不如把露台的椅子搬出来坐坐?”但他只是静静坐在那里,动也不动。莫琳默默把脏盘子收拾好,回到厅里。少顷吸尘器又轰轰地响起来。    哈罗德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好像哪怕动一下四肢,甚至只是牵动一丝肌肉,他努力压抑着的复杂情绪都会喷薄而出。怎么这样就过了二十年,连一个字都没有写过给奎妮?她的形象渐渐浮现在眼前,一个娇小的黑发女人,多年前曾和他一起工作过。她应该有……几岁了?六十?还得了癌症,在贝里克郡等最后时刻的来临。真不可思议,他想。全世界那么多地方,偏偏是在贝里克——虽然他从来没有去过那么北的地方。他望向窗外的花园,看到一个塑料袋挂在月桂篱上,在风中上下翻飞,却无法挣脱,获得自由。他把奎妮的信装进口袋,轻轻按了两下,确认放稳妥了,才站起来。    莫琳轻轻掩上戴维的房门,站了一会儿,感受他的气息。她轻轻拉开每晚亲自关上的蓝色窗帘,看垂到窗台的帘子边缘有没有沾上灰尘;然后细细擦拭他在银色相框里的剑桥留影,还有旁边的黑白婴儿照。房间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因为她在等戴维回来。谁也不知道他哪一天会突然出现。在她心里,有一部分会永远这么等着。男人不会明白身为人母是什么感觉,那种因为爱得太深而带来的痛,即使孩子已经离开也不会消散。她又想到楼下的哈罗德,还有那封粉色的信,心想要是能和戴维聊聊就好了。她悄悄离开了戴维的房间,就像进去时一样,然后开始整理床单。    哈罗德·弗莱从梳妆台抽屉翻出几页信纸和莫琳的圆珠笔。该对一个罹患癌症即将离世的女人说些什么?他很想告诉她自己有多遗憾,但“深表同情”几个字感觉怎么都不对,就像不幸的事情真的已经发生了才从店里买张卡似的,而且也太正式了,显得他其实并不那么在乎。他试着下笔:“亲爱的轩尼斯小姐:真诚希望你的身体早日康复”,停下来想想,太拘谨了,况且也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于是把纸揉成一团丢掉,重新开始。他从来都不太会表达自己。这个消息给他带来的震撼太大了,实在很难用语言去形容;就算他有这个能力,向一个二十年没联系的昔日好友倾诉这些,好像也不太恰当。如果换过来是他病了,奎妮一定会知道该怎么做。要是他对自己也那么有信心就好了。    “哈罗德?”莫琳吓了他一跳。他以为她还在楼上擦擦洗洗,或者和戴维说话。她把金盏花拿了出来。    “我在给奎妮回信。”    “回信?”她总是爱重复他的话。    “对。你要不要也署个名?”    “不用了吧。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写信怪怪的。”    不要再为辞藻行文患得患失了,简简单单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就好。“亲爱的奎妮:谢谢你的来信。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很抱歉。你的(划掉)祝好,哈罗德(弗莱)”。有点无力,但也只能写成这样了。他迅速装好信,封上信封,把圣伯纳丁临终关怀院的地址抄上去。“我去一趟邮局,很快回来。”    已经过了十一点。哈罗德从挂衣钩上取下防水外套——莫琳喜欢他把衣服挂在那里,打开门,一股温暖、微咸的空气扑面而来,他刚抬起脚,妻子就叫住了他。    “会去很久吗?”    “到街尾就回来。”    她依然抬头看着他,用她那双墨绿色的眼睛,纤细的下巴微微抬起。他真希望自己知道该对她说些什么好,但偏偏事与愿违;至少没有什么话能改变目前这种状况。他渴望能像旧时那样触碰她,把头靠在她的肩膀上,好好歇息一下。但现在太迟了。“待会儿见,莫琳。”他小心地把门关上,以免发出太大响声。    福斯桥路位于金斯布里奇的一座小山上,是房地产经纪口中居高临下的好地段,有绵延的乡村景观可供欣赏,只是家家户户的花园都颤巍巍地向低处的马路倾斜,园里的植物都保命似的紧紧缠绕着竹栅栏。哈罗德大步走下颇有点陡的水泥街道,速度有点快了,但他留意到有五朵新开的蒲公英。也许下午他还会把那张《西部大赶集》翻出来听听呢。那就了不起了。    住在隔壁的雷克斯看到他,朝他挥挥手走过来,在篱笆边停下。雷克斯并不高,头和脚都小小的,中间挺着个圆滚滚的大肚子,时不时让哈罗德担心如果不小心跌倒的话,他会像个水桶一样骨碌碌滚到山下,停都停不下来。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六个月前去世了,大约就在哈罗德退休那阵子。自此以后雷克斯就老爱向别人诉说生活有多艰难,一开口就没完没了。“至少你可以听一听呀,”莫琳说。只是哈罗德弄不清她的这个“你”到底是泛泛地指所有人,还是就针对他一个。    “出来逛逛?”雷克斯问。    哈罗德试着摆出一副“我现在没时间”的样子,半开玩笑地说,“嘿,老朋友,有没有什么要寄的?”    “没人会写信给我。伊丽莎白走了以后,信箱里就只剩传单了。”    雷克斯凝视着半空,哈罗德马上意识到这段对话在往某个方向发展了。他抬眼撇一下天,几缕云飘在高远的空中。“天气真好。”    “是啊,”雷克斯应道。一阵沉默。他重重叹一口气,“伊丽莎白最喜欢阳光了。”又静了下来。    “今天很适合除草啊,老友。”    “是啊。哈罗德,你会把割下来的草制成肥料,还是盖在植物上护根?”    “护根的话会黏在鞋底,莫琳可不喜欢我把杂草带进屋里。”哈罗德低头看看脚上的帆船鞋,奇怪为什么人们根本没有出海的打算,却还要穿着它们。“嗯,我该走了。得在中午邮差收信前赶过去。”他挥挥手中的信封,转身走开了。    有生以来第一次,哈罗德为比预期中早看见邮筒感到失望。他还特地绕了点路,但邮筒已经在那里了,在福斯桥路的转角等着他。哈罗德将给奎妮的信举到投信口,又停了下来,回头看向走来的路。    座座独立的房子刷成黄色、蓝色、橙红色,都被岁月洗刷得有点斑驳了。有些房子还保留着五十年代的尖顶,一根根装饰用的梁木围成半个太阳的形状;有几栋盖了镀着石板的小阁楼;还有一间接近按照瑞士风格的小木屋做了改装。哈罗德和莫琳四十五年前刚结婚就搬到这里来了,光是房子的订金就花光了哈罗德所有的积蓄,连买窗帘和家具的钱都没有了。他们比较内敛,这些年来邻居们来来去去,只有哈罗德和莫琳一直留在这里。家门前曾经有过一小片蔬菜田,还有个别致的小池塘;一到夏天莫琳就会亲手制作印度风味的酸辣酱,戴维还在池里养过小金鱼。屋子后面曾经有个棚舍,里面挂着各种园艺工具,还有一卷卷麻线、绳索,总弥漫着一股肥料的味道。但这一切早就已成过去。就连戴维的学校——就在他的小房间旁边——都已经铲平,变成了五十间红色、蓝色、黄色的经适房,房前的街灯也改成了乔治王朝时代的风格。但这二十年里,哈罗德又做了些什么呢?    他想到了写给奎妮的信,为那几行软弱无力的字感到羞愧。他想像自己回到家里,听着莫琳叫戴维的声音;除了奎妮即将在贝里克郡离开这个世界,他的生活一成不变。哈罗德突然间不能自持,信明明已经放到黑幽幽的投信口,却怎么也投不进去——他没法松手。    虽然身边没有什么人,他突然大声说了一句,“反正今天天气这么好。”既然没有别的事可做,他大可以逛一逛,走到下一个邮筒再说。趁自己还没有改变主意,他拐过了福斯桥路的路口。    这样冲动可不像哈罗德,他自己也知道。自退休后,日子一天天过去,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只有裤头更紧了,头发掉得更多了。他睡得很差,有时整晚都睡不着。当另一个邮筒又比想象中更早出现在视线里时,他再次停下;仿佛一件什么事情开始了,虽然他还不知道是什么,但自己已经在做了,而且停不下来。细密的汗珠在他额头上沁出,血管因着期待而不安分地跳动。如果他走到福尔街那个邮局的话,信肯定要第二天才能寄出了。    哈罗德继续沿着新住宅区走下去,温暖的阳光覆在他脑后、肩上。经过窗户的时候往里瞥一眼,有时是空的,有时恰好有人,一旦对上他们的眼神,哈罗德就有一种必须赶紧离开的感觉。有时他也会看到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一座瓷像,一个花瓶,甚至一个大号,都是人们用来阻隔外界污染、保护自己内心柔软的物件。他试着想象人们经过福斯桥路13号时对莫琳和他的生活会有什么感觉,突然意识到他们不会了解到太多,因为家里装着窗帘呢。他往码头方向走去,大腿上的肌肉开始一抽一抽。    潮退了,几艘小船错落在坑坑洼洼的黑色河泥上,懒洋洋地,已经褪了色。哈罗德蹒跚着走到一张空着的长凳旁坐下,打开了奎妮的信。    她还记得。过了这么多年,她还记得。而他却一成不变,任岁月蹉跎,好像她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他没有试着阻止她,也没有追上去,甚至没有道一声再见。又有眼泪盈上他的眼眶,模糊了天空与眼前马路的界限。迷茫中好像出现了一个年轻母亲和她孩子的剪影,他们手中握着雪糕筒,像举着火炬一样。她抱起孩子,放到椅子另一头。    “天气真好,”哈罗德努力让自己听起来不像一个正在哭的老人。她没有抬头,也没有附和,只是弯腰把孩子手上正在融化的雪糕舔了一下,不让雪糕滴下来。男孩看着他的母亲,两人离得那么近,动也不动,仿佛两人已经融为一体。    哈罗德努力回忆自己有没有试过和戴维在码头边吃雪糕。应该是有的,虽然他无法成功在脑海中搜寻出这一段回忆。他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完,把信寄出去。    午休的上班族在古溪旅馆外面拿着啤酒嬉笑,哈罗德几乎看都没看他们一眼。爬上福尔街陡峭的上坡路时,他脑子里全是刚才那个母亲,她全心全意沉浸在自己和孩子的世界里,忽略了其他所有人。他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都是莫琳把两人的近况告诉戴维,是莫琳在所有信件、卡片的结尾处替他署下“爸爸”两个字,甚至连他老父亲去的疗养院也是莫琳找的。接着一个问题出现了——当哈罗德站在斑马线前按下行人按钮时——如果一直是她在做哈罗德该做的事,那么——    “我是谁?”    他就这样走过了邮局,连停都没有停下。



原文赏析:

我也想你,但是莫琳,我一辈子什么都没做,现在终于尝试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这趟旅程。奎妮还在等,她对我有信心,你明白吗?”


“现在他在伤口感染之前就加以处理,还带上了新鲜的饮用水。再次审视他的野生植物百科,他找到了许多开花灌木的名字,知道了它们的用途。。。“


“哈罗德又一次吃了一惊,原来只要知道寻找的是什么,就往往能从身边随手拈来。”可以寻找到的并非只有那些花草树木与各种食物,过去发生的一切,都能在回忆中找到钥匙。原来很多伤痛与遗憾,并不是根本无法弥补。让他一直痛苦的,恰恰是他在面临不幸的时候闭起了双眼,站在原地没有行动。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他也许会做的更好一些。


“但他肯定奎妮会一直陪着他,戴维也一样。还有纳比尔、琼、哈罗德的父亲和那些阿姨,只是他们不会再有斗争和过去的伤痛。他们会成为他走过的空气的一部分,就像那些他在旅程中见过的路人一样。


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她曾是一个叫奎妮·轩尼斯的女人。她会算账,还写一手极好的字。她爱过,也失去过,这样应该就够了。她触碰过生命的实质,也曾经游戏人生,终有一天,我们都将关上门,把一切放下。这个可怕的想法伴了她许多年,但是现在?她不怕了。什么都不怕了。只觉得累。她把脸埋入枕头,感觉有什么东西像花朵一样在脑子里绽放,头越来越重。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2013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上市一年,仅英美德三国累计销量1,000,000册!!感动38国,同名电影拍摄中    ★台湾上市20天,狂卖10万册,台湾读者表示“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凌晨”、“是一个简单、素朴但会令人深深感动的故事”、“是一本阖上书后对于人生启发与感触良多的佳作”    ★本书2012年3月在英国上市,持续一年半保持亚马逊总榜前15名,4颗半星好评。读者评论,“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自己”,“笑泪交织的阅读”。    ★入围2012年布克文学奖;2013年春季英国**影响力“理查与茱蒂”读书俱乐部书单第1名;欧普拉读书俱乐部夏日选书、美国图书馆协会选书;2012年英国ZUI畅销新人小说;《出版人周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嘉人》、《今日美国》等各大媒体高评价推荐    ★他以为人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收到那封信    ★1个人,87天,627英里    ★有关爱的回归、自我发现、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这一年,全球40余国读者交了同一个朋友;这一年,我们都需要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


媒体评论

★这本小说用强有力的新声音讲述了充满英式趣味的独特故事,优雅,细腻,感人。——布克文学奖入围语★从遇见哈罗德的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泰晤士报》 ★《一个人的朝圣》不仅关于爱,还关于日常生活的信念及万物之美,从哈罗德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前面的微小动作开始。——《纽约时报》★读完好几天,我几近哀悼般怀念着哈罗德安静而勇敢的陪伴。——《每日快报》 ★《一个人的朝圣》让我们看见,即使是性格上的弱点也能带来振奋和救赎。——爱德华·史铁顿(BBC知名主持人) ★哈罗德的旅途让我们回过头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 ——北德广播文化 ★很久没有读一本书读到凌晨……当一切似乎都已太迟时,哈罗德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我觉得他就是我自己。——台湾读者★温柔优雅的迷人作品,充满英式的独特趣味,深刻且睿智地检视了爱与奉献的主题,安静的力量盘据心头,肯定会成为读书俱乐部的*爱选书。——《书单》★每次哈罗德起水泡或抽筋,我便跟着屏息担忧,甚至觉得好像只要我一页页翻下去,就能帮助他完成这项不可能的旅程。太精彩了!——作家海伦·西蒙森★?太棒了!——《卫报》


书籍介绍

哈罗德·弗莱,六十五岁,在啤酒厂干了四十来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他跟妻子住在英国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自己,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的另一场内心之旅。这趟旅程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他敞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你才发现,哈罗德原来就是我们自己。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愉快的找书体验(156+)
  • txt(235+)
  • 内涵好书(251+)
  • 体验好(239+)
  • 收费(230+)
  • 可以购买(212+)
  • 盗版少(365+)
  • 体验还行(463+)
  • 已买(165+)
  • 值得购买(240+)

下载评价

  • 网友 方***旋: ( 2025-01-01 11:02:5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曾***玉: ( 2025-01-09 07:10:4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康***溪: ( 2024-12-21 06:18:16 )

    强烈推荐!!!

  • 网友 宫***凡: ( 2025-01-10 12:18:58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融***华: ( 2024-12-21 22:22:1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谭***然: ( 2025-01-01 03:19:43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冯***丽: ( 2024-12-21 21:22:48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屠***好: ( 2024-12-28 10:27:35 )

    还行吧。

  • 网友 詹***萍: ( 2025-01-10 10:22:40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扈***洁: ( 2025-01-17 14:06:2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蓬***之: ( 2025-01-14 12:17:32 )

    好棒good

  • 网友 隗***杉: ( 2024-12-26 19:07:3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