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特性和熄灭特性的研究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特性和熄灭特性的研究精美图片
》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特性和熄灭特性的研究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特性和熄灭特性的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24743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69.8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18:03:55

寄语:

前沿性、系统性、可读性 深入专题研究领域的阶梯 进入交叉学科的桥梁 启迪研发创新的源泉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了单火焰条件下单一组分碳氢燃料和航空煤油、柴油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熄灭极限和传播规律,利用已有的化学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这一机理进行了改进。

本书适合能源、动力机械和工程热物理等专业人员阅读。


书籍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高碳碳氢燃料的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

1.2.1对冲火焰法

1.2.2定容弹法

1.2.3化学激波管法

1.3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和熄灭极限

1.3.1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1.3.2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的熄灭极限

1.4实际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和熄灭极限

1.5高碳碳氢燃料的裂解研究

1.6高碳碳氢燃料的其他燃烧性质的研究

1.7高碳碳氢燃料的化学机理研究

1.8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8.1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8.2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编排

 

第2章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

2.1概述

2.2对冲火焰实验系统介绍

2.3实验过程

2.3.1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2.3.2熄灭极限

2.4实验误差分析

2.5实验工况

2.5.1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和熄灭特性的实验工况

2.5.2实际燃料的火焰传播和熄灭特性的实验工况

2.6对冲火焰准一维特性验证

2.7计算方法

2.7.1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

2.7.2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非线性拟合曲线和熄灭极限的

计算方法

2.8化学机理

2.9分析方法

2.9.1敏感性分析

2.9.2路径分析

2.10Mixtureaveraged准则和Multicomponent准则

2.11本章小结

 

第3章高碳碳氢燃料预混层流火焰的传播特性

3.1概述

3.2单一组分高碳液体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3.2.1不同模型非线性外推结果的比较

3.2.2初始温度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3.2.3碳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3.2.4结构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3.3实际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3.3.1航空煤油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3.3.2柴油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3.4替代组分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3.5本章小结

 

第4章高碳碳氢燃料的预混火焰熄灭特性

4.1概述

4.2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4.2.1碳数对预混火焰熄灭极限的影响

4.2.2模型分析

4.3实际燃料的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4.3.1航空煤油燃料的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4.3.2柴油燃料的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4.4替代组分燃料的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4.5本章小结

 

第5章高碳碳氢燃料的非预混火焰熄灭特性

5.1概述

5.2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5.2.1碳数对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的影响

5.2.2结构对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的影响

5.3实际燃料的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5.3.1航空煤油燃料的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5.3.2柴油燃料的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5.4替代组分燃料的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

5.5本章小结

 

第6章结论

6.1本文主要结论

6.2本文主要创新点

6.3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在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致谢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1章  绪论

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特性和熄灭特性的研究第1章绪论〖1〗1.1研 究 背 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碳氢烃类化合物是人类生活和交通所使用的重要燃料,含碳原子数4个(C4)以下的烃类化合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一般被称为气态碳氢燃料;C4以上烃类化合物由于常温常压下为液体被称为液态碳氢燃料;含7个碳原子(C7)以上的液态碳氢燃料又被称为重质液体燃料(heavy liquid fuels)[1]或高碳数(液态)碳氢燃料[2],在下文中统一称为高碳碳氢燃料。常用的液态碳氢燃料是从石油中提炼而得的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表1.1所示为典型的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的组分[1,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含C原子数4个至12个的烷烃(C4C12),柴油和部分航空煤油的主要成分为含C原子数9个至22个的烷烃(C9C22),这些实际燃料在结构上又分为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燃料不同其结构组分和比例都不同。经测定,正庚烷和异辛烷是汽油的主要成分,正癸烷和正十二烷是航空燃料的主要成分。因此,很大程度上,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都属于高碳碳氢燃料。〖=G〗表1.1典型汽油、航空煤油和柴油的组分表[1,3]〖=G1〗燃料〖〗质量分数(%)饱和烃〖〗烯烃〖〗芳香烃〖〗其他汽油〖〗51.8〖〗4.7〖〗24.5〖〗19航空煤油〖〗75.7〖〗3.0〖〗11.6〖〗8.9柴油〖〗80.0〖〗0.8〖〗16.6〖〗2.5〖=X〗目前人们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气态小分子碳氢燃料的基础燃烧特性,并且开发了比较完善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而高碳碳氢燃料的燃烧特性的基础研究方兴未艾,成为国内外燃烧界的研究热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美国提出的智能发动机(包括内燃机和航空发动机等)概念的推动,该概念强调燃料燃烧特性对提高发电机燃烧效率和减少排放的重要性。我国是液态碳氢燃料的消耗大国,先进内燃机和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化研究才刚刚起步,开展液态碳氢燃料燃烧特性的基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燃料的燃烧特性主要包括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熄灭极限,点火延迟时间和点火温度。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0u为一维、平面、定常、层流、准绝热预混火焰的自由传播速度[4,5]。火焰的熄灭极限是由于大拉伸率情况下,反应时间不足而引起的,是由拉伸率和辐射热损失共同导致的[4]。根据火焰形式的不同,熄灭极限常常在预混火焰和非预混火焰中进行测量,分别称为预混火焰熄灭极限和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点火延迟时间定义为用反射激波点火至燃料着火所需的时间,是表征燃烧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关系到碳氢燃料的自点火与燃料的稳定高效燃烧[6]。1.2高碳碳氢燃料的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方法在高碳碳氢燃料的实验研究方面,学者沿用和改进了研究气体燃料时常用的诸多方法,包括对冲火焰法[7]、定容弹法[8]、激波管法[9]、射流反应器[10]等,这些研究方法用来研究液态燃料包括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特性、熄灭特性、着火特性和产物特性等,测量它们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熄灭极限、着火温度、着火延迟时间、燃烧产物和化学反应动力学等基础燃烧数据。这些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燃料的基础燃烧特性,另一方面支持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开发。1.2.1对冲火焰法对冲火焰法[7]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测量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熄灭极限和其他一些基础燃烧数据的一种方法[5]。如图1.1所示,测量预混气体的S0u时,可燃气体通过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喷嘴对称喷出,火焰经点燃后依靠流体的拉伸(或张力)稳定在两个喷嘴之间,理想状态下两个平面火焰上下对称,之间没有导热和自由基团的损失,这样可以得到一维、平面、定常、层流、准绝热、外部流场作用可以简单定量描述的理想预混层流火焰,而在实验上又易于光学测量,可使用LDV或者PIV激光法测得流场中心轴线上的速度分布,通过线性或者非线性外推获得S0u[7]。图1.1对冲火焰法示意图测量熄灭极限时,对于预混火焰,可以在固定的燃料浓度下,逐步加大出口速度,或者在固定的出口速度下,逐渐减小燃料浓度,后得到火焰熄灭时的一组燃料浓度和流场拉伸率(又出口速度换算或者流场测量获得)数据,这一拉伸率称为相应的燃料浓度(化学当量比)下的熄灭极限,下文中常记为Kext,p;对于非预混火焰,测定熄灭极限的方法和预混火焰基本一致,区别仅在于在预混火焰中,喷嘴出口是燃料和空气或者氧气等氧化剂的气体混合物,而在非预混火焰中,喷嘴出口则是燃料和氮气或其他非氧化剂的气体混合物,非预混火焰的熄灭极限下文中常记为Kext,np。为了节约燃料和便于使用,测量预混气体的S0u和熄灭极限时,对冲火焰法也常使用单火焰形式[7],同时,相比于双火焰形式,单火焰形式在测量熄灭极限时还可以使火焰在较小的出口流速下熄灭,从而使火焰在较低的雷诺数下测得熄灭极限,保证了火焰的稳定性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所以在近期的研究中常被采用。1.2.2定容弹法定容弹法[8]用于测量S0u有很长历史,采用高速摄影或者纹影法记录火焰发展的历史图像,可以观察定容弹内火焰从点燃到熄灭的过程,进而通过图像处理和理论分析可以确定火焰拉伸与火焰传播速度的关系,通过外推得到无拉伸条件下的火焰速度,即S0u。图1.2所示是典型的定容弹法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图1.2定容弹法实验装置示意图[6]1反光镜; 2真空泵; 3热电偶; 4抛物面镜; 5温度调节器; 6温度表; 7阀门; 8氙灯; 9电极; 10压力传感器; 11压力表; 12控制电路; 13阀门; 14燃烧弹; 15点火系统; 16放大器; 17数据采集系统; 18水银压力表; 19液体燃料阀门; 20抛物面镜; 21平面反射镜;22刀口; 23高速摄像机在测量液态碳氢燃料的S0u时,为了维持层流,对冲火焰法只能在常压或者数个大气压条件下使用,而定容弹法则可用于高压条件下的测量。定容弹法的缺点是火焰是运动的、燃烧室内压力随时间变化和火焰传播受点火能影响的缺点。为了克服定容弹法中燃烧室压力随燃料的燃烧大幅增大的缺点,近期研究者开发了双舱式的定容弹:燃烧室为内舱,燃烧室与一个体积更大得很多的外舱相连,实验开始时外舱比内舱压力略高,火焰点燃后,两舱之间的阀门迅速开启使得燃烧在压力基本平稳的时间内完成[11]。1.2.3化学激波管法着火延迟时间是表征燃烧特性的又一个重要参数,定义为用反射激波着火至燃料着火所需的时间,着火延迟时间关系到燃料的自着火与燃烧稳定性,同时也是验证燃烧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型和简化机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化学激波管是在宽压力范围内测量着火延迟时间的主要实验手段,实验装置图如图1.3所示[12]。图1.3着火延迟时间测量装置示意图[12]1高压驱动段; 2低压驱动段; 3加热段; 4双膜机构; 5测试段; 6真空系统; 7氦气;8真空系统; 9加热混合物除以上介绍的这些方法外,RCM法,即快速压缩机法也常用于燃料基础燃烧性质的研究中。快速压缩机利用外力推动活塞运动,只作一次压缩冲程压缩燃烧室内的气体使之燃烧的模拟试验装置,可以研究点火延迟时间和反应产物,在研究内燃机燃烧时使用广泛。1.3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和熄灭极限〖*4/5〗1.3.1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早在1956年,Heimel和West[13]使用本生灯方法测量了属于高碳碳氢燃料的正庚烷和异辛烷的S0u,随后Gerstein等人[14]用燃烧管方法测量了这两种燃料的S0u。近期学者们在测量和模拟液态碳氢燃料S0u时使用的方法多采用对冲火焰法。Huang等人[15]使用对冲火焰法研究了正庚烷的S0u。Kumar和Sung[16]使用对冲火焰法研究了初始温度对正十二烷/氧气/氮气和正癸烷/氧气/氮气的S0u的影响。Zhao等人[17]用滞止火焰方法测量了正癸烷在不同初始温度下的S0u并且发展了新的高温骨架机理用来描述其氧化过程。Davis和Law[18]使用对冲火焰法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测量了正庚烷的S0u,实验结果如图1.4所示,他们对线性外推得和非线性外推得到的S0u进行了对比,发现非线性外推得到的S0u比线性外推得到的S0u低2cm/s。图1.4正庚烷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图(Davis和Law[18])Ji等人[7]使用对冲火焰法的单火焰形式在常压和气流出口温度403K条件下研究了C7C12直链烷烃的S0u,通过对比发现高碳直链烷烃燃料的S0u呈现彼此相似的特点,进一步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敏感性分析(如图1.5所示)表明高碳直链烷烃燃料的S0u主要受到C0C4小分子化学机理的影响,而对大分子中间产物的化学机理并不敏感。分析认为,大分子在进入反应区前首先进行H基团的进攻反应和b键的断裂反应,生成乙烯、甲烷和氢气等小分子,这些小分子中间产物进入主反应区参加化学反应,因此S0u对包含大分子中间产物的基元反应的敏感系数很小,反而对包含小分子的基元反应非常敏感。除了使用对冲火焰法外,研究人员还使用定容弹法[1924]和平焰法[25]对高碳直链烷烃燃料的S0u进行了测量。图1.5正十二烷/空气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敏感性分析图(Ji等[7])学者们对小分子碳氢燃料的同素异形体的火焰传播规律进行了一定的研究,Liu等人[11]和Veloo等人[26]发现C4直链烷烃的S0u大于支链烷烃的S0u,分析指出这主要是因为C4支链烷烃和直链烷烃在氧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产物有所差别。目前对于高碳碳氢燃料同素异形体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C8直链烷烃和支链烷烃。Davis和Law[18]以及Kumar等人[27]使用对冲火焰法实验发现异辛烷的S0u低于正庚烷的S0u。Ji等人[28]使用对冲火焰法的单火焰形式对C8的5种同素异形体的S0u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异辛烷的S0u低于正辛烷的S0u,也就是说相同碳数的这一高碳碳氢燃料,直链烷烃的S0u高于支链烷烃的S0u。分析指出异辛烷的氧化过程主要依赖于C0C4化学机理,但是在氧化时产生了大量的稳定存在的异丁烷基和异丁烯基等中间产物,使得整体化学反应活性下降,而正辛烷的氧化反应主要产生了乙烯、氢气和甲烷等化学反应活性较大的小分子中间产物,促进了链传递反应和链分支反应的发生。因此,异辛烷和正辛烷在氧化过程中C0C4小分子中间产物的差异是导致S0u差别的主要原因。Davis和Law[29]还使用对冲火焰法在常压条件下实验研究了环戊烷和环己烷的S0u。Ji等人[30]研究了环己烷,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丙基环己烷的S0u,结果表明环己烷的S0u快,甲基环己烷,乙基环己烷和丙基环己烷具有相近的S0u。文献分析认为环烷烃支链的含碳数对S0u的影响并不明显。芳香烃是实际燃料尤其是石油衍生燃料中重要的组分,Davis和Law[31]使用对冲火焰法研究了苯环和甲苯的S0u,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敏感性分析得出芳香烃燃料的氧化反应主要依赖于大分子中间产物。Hui等人[32]为了考察烷基取代位置对苯环的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使用对冲火焰法研究了丙基苯、三甲基苯和苯环的S0u。Johnston等人[33]使用定容弹法研究了苯环和甲苯在不同初始温度下的S0u。Ji等人[34]使用对冲火焰法的单火焰形式研究了甲苯、丙基苯、三甲基苯的S0u。以上这些文献[3134]的研究结果均表明,苯的S0u高于带烷基支链的苯环的S0u,而烷基取代基的位置对S0u也有明显影响。受限于液态碳氢燃料高沸点、低蒸发压的特性,高压条件下需要更高的温度用来维持燃料的汽化状态。同时,由于压力增加,火焰的稳定性可能变差,使得高压实验更具有挑战性。因此,相较于常压实验,加压特别是高压条件下的液态碳氢燃料的传播特性研究很少。Hui和Sung[35]使用对冲火焰方法测量了正庚烷、正癸烷和正十二烷在0.1~0.3MPa下的S0u,图1.6所示为正癸烷在不同压力下的质量燃烧率,研究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三种直链烷烃的S0u均降低,这与小分子碳氢燃料的S0u随压力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而在同一压力条件下,三种直链烷烃的S0u并无差别,这与常压下的实验结果一致。图1.6正癸烷在不同压力下的质量燃烧率随当量比变化图(Hui和Sung[35])Moghaddas等人[36]使用定容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正十二烷的S0u。Bradley等人[37] 和Wu等人[38]使用定容弹法分别测量了不同压力下异辛烷和环烷烃的S0u。随着压力的增加,同一种燃料的S0u逐渐降低。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在高碳直链烷烃燃料方面,现有的S0u研究较多并且结果比较一致,但大部分在常压条件下开展,并且主要集中在C12以下的液体碳氢燃料中,而大部分的航空煤油和柴油等实际燃料的主要成分以C12以上直链烷烃为主;在支链烷烃方面,传播特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异辛烷和含甲基基团支链较多的高碳数碳氢燃料的常压S0u上。然而由于提纯工艺的原因,在实际燃料中,大部分支链烷烃仅带有一个或者两个甲基基团的支链,因此需要对不同碳数的支链烷烃的同素异形体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以获得不同数目和不同位置的甲基基团支链对支链烷烃的燃烧性质的影响;而环烷烃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己烷和环戊烷,对于带基团的环烷烃以及双环烷烃的实验数据还比较少;芳香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苯环以及带支链的苯环,而对双苯环的研究还较少,因此需要展开对双苯环的燃烧性质的研究,从而为发展和校核化学动力学模型提供依据。1.3.2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的熄灭极限现有熄灭极限的实验研究主要采用对冲火焰方法。测量时,首先将来流点燃形成稳定的火焰面,然后通过逐步增大或减少燃料的方法使火焰熄灭,根据来流速度和喷嘴间距可以得到给定可燃组分浓度下的火焰熄灭对应的平均拉伸率[39],也可以使用PIV或者LDV激光测量得到火焰临界熄灭时沿流场中心线的速度分布图,推导出熄灭时的局部拉伸率[40]。前人使用对冲火焰法对甲烷、氢气、一氧化碳和乙烯等小分子碳氢燃料的熄灭极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043],并取得了一定的结论。学者们在此基础上也对高碳碳氢燃料的熄灭极限进行了一些研究,Kumar和Sung[16]使用对冲火焰的方法研究了正十二烷/氧气/氮气和正癸烷/氧气/氮气的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Kext,p,并与Zhao[44]和Bikas[45]发展的化学机理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论表明数值计算的结果均高于实验结果,如图1.7所示。Ji等人[7]使用对冲火焰在常压和初始温度403K的条件下研究了C7C12直链烷烃的Kext,p,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正癸烷/空气的Kext,p高于正十二烷/空气的Kext,p。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分子传输性质的敏感性分析发现,与S0u不同,分子传输性质在火焰近极限处对Kext,p有较大影响,文献中分析认为正癸烷的分子扩散系数大于正十二烷,由此导致了正癸烷/空气的Kext,p高于正十二烷/空气的Kext,p。Ji等人[46]还研究了正癸烷/氮气和正十二烷/氮气的Kext,np,发现在相同的工况下,正癸烷/氮气的Kext,np大于正十二烷/氮气的Kext,np,敏感性分析发现,在近极限附近,分子传输性质占据了主导作用,化学机理的主导作用相对降低,而鉴于正癸烷和正十二烷在分子扩散性质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在熄灭性质方面的差别。图1.7正癸烷预混火焰的熄灭极限(Kumar和Sung[45])目前关于支链烷烃的熄灭极限的研究很少,Satrathy等人[47]使用对冲火焰研究了甲基庚烷和二甲基己烷的Kext,np,并与采用DRG[48]化学机理简化方法得到的化学机理进行计算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简化的机理可以很好地预测甲基庚烷和二甲基己烷的Kext,np。Grana等人[49]使用对冲火焰法研究了异辛烷Kext,np。对于环烷烃的熄灭极限,Humer等人[50]和Bieleveld等人[51]使用对冲火焰分别研究了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的Kext,np,并与不同种类的高碳碳氢燃料的Kext,np进行了对比,图1.8所示为Bieleveld等人[51]的实验结果,甲苯的Kext,np而正庚烷的Kext,np。Won等人[52]使用对冲火焰法研究了甲苯/氮气的Kext,np。Ji等人[34]使用对冲火焰法研究了甲苯、丙基苯、三甲基苯的Kext,np,发现甲苯难熄灭,三甲基苯的Kext,np。图1.8不同种类高碳碳氢燃料非预混火焰熄灭极限的对比(Bieleveld等[51])根据前述内容,火焰的熄灭特性不但受到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分子输运性质的影响[5355],这一影响在非预混火焰的熄灭极限处更为明显。不同种类和不同碳数的高碳碳氢燃料的化学反应路径和分子扩散性质均有所差别,这就有可能使得燃料呈现不同的熄灭极限的变化规律。而由于分子传输性质的影响作用在预混火焰和非预混火焰中有所差别,因此有可能使得熄灭极限的变化规律在这两种火焰中呈现不同的表现。1.4实际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和熄灭极限航空燃油和柴油是两种重要的实际高碳碳氢燃料,平均含碳数均在C12以上,主要由高碳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航空燃料是广泛使用的石油烃燃料,而柴油是石油提炼后的一种油质产物。近年来,由于石油的紧缺和价格的上涨,生物替代燃料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以下简称“优博丛书”)精选自2014年以来入选的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Top 5%)。每篇论文经作者进一步修改、充实并增加导师序言后,以专著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优博丛书”选题范围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主要领域,覆盖清华大学开设的全部一级学科,代表了清华大学各学科*秀的博士学位论文的水平,反映了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具有较强的前沿性、系统性和可读性,是广大博硕士研究生开题及撰写学位论文的参考,也是科研人员快速和系统了解某一细分领域发展概况、*进展以及创新思路的有效途径。


书摘插图


前言

掌握航空燃料和柴油燃料的燃烧特性是先进发动机设计的重要基础。这些燃料的组分非常复杂,相较于汽油燃料,主要组分的碳数更高,平均含碳数在12以上,主要由高碳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组成。将相关重要组分作为替代燃料单独开展研究是认识这些复杂燃料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对燃烧特性和化学机理的研究也逐渐从小分子燃料向大分子燃料延展。目前人们对小分子的碳氢燃料的燃烧特性和反应机理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但对含碳数高的碳氢燃料的认识却比较缺乏。基于此,李博同学的博士论文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对这些C12(平均碳数大于12)以上高碳碳氢燃料的火焰传播特性和熄灭特性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起初搭建了对冲火焰实验系统,在实验系统中实现了高沸点的高碳碳氢燃料的稳定汽化。采用激光粒子速度仪(PIV)准确测定了正十六烷、异十六烷、正十四烷和十氢萘等四种单一组分高碳碳氢燃料和JP5、HRJ两种典型实际航空煤油以及F76、HRF两种典型柴油燃料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以及预混火焰和非预混火焰的熄灭极限,考察了碳数、结构和组分对火焰传播与熄灭极限的影响规律。论文所获得的实验数据新颖详实、准确可靠。与此同时,李博同学利用CHEMKIN软件开展了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考察实验中不能测得的重要中间组分的生成和消耗规律,通过敏感性分析和路径分析对影响燃烧特性的化学反应和分子传输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实验获得的火焰传播和熄灭极限随碳数、结构和组分而变化的机理,比较了现有的三种机理的预测精度,解释了误差的产生原因,并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对现有的化学机理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模拟准确性。李博同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得出了多条重要的结论,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高碳燃料的基本燃烧特性,同时也为使用相关燃料或者燃料组分的发动机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李博论文的一些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燃烧界重要杂志和国际燃烧会议,受到同行专家的首肯,并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我们很高兴清华大学出版社将李博同学的博士论文收录出版,相信这一工作有助于同行进一步了解相关研究进展,扩大交流,共同增进人们对复杂燃料基础燃烧特性的认识。

岳光溪张海〖〗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2017年5月于北京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超值(620+)
  • 一星好评(139+)
  • 微信读书(292+)
  • 服务好(360+)
  • 无多页(452+)
  • 速度慢(75+)
  • 一般般(257+)
  • 无广告(494+)
  • 三星好评(587+)
  • 四星好评(495+)
  • 还行吧(645+)

下载评价

  • 网友 曹***雯: ( 2025-01-13 22:45:31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菱***兰: ( 2025-01-01 09:13:4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饶***丽: ( 2024-12-24 05:49:28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堵***洁: ( 2024-12-21 22:39:12 )

    好用,支持

  • 网友 游***钰: ( 2025-01-18 13:26:25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权***波: ( 2025-01-01 19:05:07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邱***洋: ( 2025-01-08 06:23:4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居***南: ( 2025-01-03 19:45:5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冉***兮: ( 2025-01-08 10:31:58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国***芳: ( 2024-12-27 02:09:03 )

    五星好评

  • 网友 蓬***之: ( 2025-01-16 12:37:24 )

    好棒good

  • 网友 仰***兰: ( 2024-12-25 08:33:08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师***怡: ( 2025-01-08 04:15:38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