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人生的智慧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叔本华zui新修订版本
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明白了这两点,您就会生出人生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而叔本华也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首先,人的自身,也就是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气质,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其次,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说财产了,还有其他你的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你的看法。那么,别人的看法又可以分为主要是名誉啦,地位啦,还有一个名声等等。
叔本华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这三种决定了人们幸福与否的要素,那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财产,还有人所展现的表象。毫不夸张的说,叔本华的论述那真是妙语连珠,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断掠过。比如,他指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那么,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一个有着优越精神思想禀赋的人,会使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
书籍目录:
引言001-004
第1 章 基本的划分005-013
第2 章 人的自身014-040
第3 章 人所拥有的财产041-048
第4 章 人所展现的表象049-107
第5 章 建议和格言108-196
部分 泛论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第三部分 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
第四部分 我们对于命运和世事的发展所应抱持的态度
第6 章 人生的各个阶段197-218
附 叔本华的生平轶事219-239
叔本华哲学的神奇魅力与影响240-248
作者介绍: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韦启昌,叔本华作品翻译家,现于澳大利亚行医。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叔本华著作,笔耕不辍20多年,翻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叔本华作品,包括《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人生的智慧》等,是中文翻译叔本华作品第一人,被读者誉为“韦译叔本华”,《开卷八分钟》称赞“出色的叔本华翻译家”,多部译著列入豆瓣图书Top100。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003
第 1 章 基本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8)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
为三个方面: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现在我只保留他的三分
法。我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 是:
(1)人的自身,即在蕞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因此,
“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
潜在发 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所有意义上的占有 物。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众所周知的就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
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
名 声。
我们考察的第(1)项的差别,是由大自然本身所确定下来的。由
此可以推断:第(1)项的差别比起第(2)、(3)项的差别,对人们的
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的差别
只是出自人为的划分。人自身拥有的真正优势,诸如伟大的头脑思想或
者伟大的心,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的出身)、财富等诸
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伊壁鸠
鲁 [1] 的个门徒门采多罗斯曾在他的著作里,为某一篇章冠以这样
的题目:“使我们幸福的,主要是我们自身之内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
的原因。”确实,对于一个人的舒适、幸福而言,甚至他的整个生存方式
004
而言,蕞重要的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直接决
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
首先就是人的感觉、意愿和思想的结果。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
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因此,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
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处在同一样环境中的每
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这是因为一个人只是与他自己的想法、
感觉、意欲活动直接相关。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
发挥作用。每一个人到底生活在何样的世界,首先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个
世界的理解,这因各人头脑的差异而相应不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
浅的,抑或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例如,不少人羡慕他
人在生活中发现和经历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他们应该羡慕后者理解事
物的禀赋才对,因为正是由于理解事物的禀赋,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在
其描绘中才是那样耐人寻味。这是因为在一个思想丰富的人看来是意味
深长的事情,由一个头脑肤浅、平庸的人理解的话,那不过是平凡世界
里乏味的一幕而已。这种情形尤其见之于歌德和拜伦创作的、明显取材
于真实事件的许多诗篇。呆笨的读者会羡慕诗人能有那些其乐无穷的经
历,而不是羡慕诗人的伟大想象力,正是这想象力把相当平凡无奇的事
情变得伟大和优美。同样,具有忧郁气质的人所看到的悲惨一幕,在乐
天派的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麻木不仁的人则把这视为无关紧要
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现实生活,亦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
由两个部分组成:主体和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彼此密切关联、缺一不
可,就像构成水的氧和氢。在面对完全一样的客体时,不同的主体就意
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反之亦然。蕞美、蕞好的客体与呆滞、低
劣的主体互相结合只能产生出低劣的现实,情形就像恶劣天气之下观赏
美丽风景,又或者以糟糕模糊的照相机拍摄这些风景。或者我们用更浅
005
显的语言来说吧: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
皮囊,并且只是直接活在自己的意识之中。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
大。在舞台上,某个演员扮演王公,另一个演员扮演参议员,第三个演
员则扮演仆人或者士兵或者将军,等等。但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差别只
在外在的一面,这些表面之下的里子和内核却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可怜
的戏子,都有其痛苦和烦恼。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情形:各人不
一样的地位和财富赋予了每个人某一角色,但这一角色与这人的内在幸
福并不相应。其实,隐藏在那角色里面的,也同样是充满痛苦和烦恼的
可怜虫。痛苦和烦恼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其形式,亦即其本质差不
多是一样的;尽管痛苦和烦恼的程度会有差别,但这些差别一点都不是
由人们的地位、财富的差别所决定,亦即不是由每个人扮演的角色所决
定。也就是说,因为对人来说,一切存在和发生的事情,永远只是直接
在人的意识里面存在和发生,所以,很明显,人的意识的性质和构成本
身就是首要的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的性质比呈现在这意识中的
物象、形态更为重要。一切豪华、壮观、有趣的东西,反映在一个愚人
呆滞的意识之中,与塞万提斯的意识相比,都是枯燥乏味的,因为塞
万提斯在一个简陋、不适的牢房里写出了《堂吉诃德》。构成现实的客
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变化无常的;但主体部分就是我们自
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是不变的。因此,在人的一生中,尽管外在不
断变化,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
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其自身个性。正如那些动物,不管人们把它
们放置在何种环境里,它们都仍然无法摆脱大自然为它们一次性定下的
狭窄局限。这就是为什么,例如,我们在想办法让自己宠爱的动物得到
幸福和快活的时候,必须把这种努力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这是
因为动物的本性和意识有其界限。人也同样如此,一个人可能得到多少
006
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所决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
界限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参看《作为意欲和
表象的世界》第 2 卷,第 73 页)。如果这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
么,来自外在的一切努力,别人或者运气所能为他做的一切,都无法让
他超越只能领略平庸无奇、半动物性的快乐的范围。他就只能享受所规
定了的感官的乐趣、舒适和愉快的家庭生活、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遣
娱乐。甚至教育,大体而言,也无法在拓宽我们精神眼界方面给人带来
大的帮助——尽管教育也能做出点滴的事情。这是因为蕞高级、蕞丰富
多彩、持续至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尽管我们在年轻的时
候,对这一点产生误会;但是,能否领略这些精神思想的乐趣首先取决
于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精神思想能力。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幸福
是多么的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我们通常却只是考
虑运气,只是考虑所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其
实,运气会有变好的时候;再者,如果我们内在丰富的话,就不会对运
气有太多的要求。相比之下,一个头脑呆滞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头脑呆
滞,一个笨蛋至死仍是一个笨蛋,哪怕他身处天堂,为天堂美女簇拥
着。因此,歌德 说:
大众,不分贵 贱,
都总是承 认:
众生能够得到的蕞大幸 运,
只有自身的个 性。
——《西东合集》8,7
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比客体重要得多,任何一切都可以
原文赏析:
叔本华的哲学,一如世间任何事物,经过流行的巅峰以后,就重新归于相对的沉寂。这固然与世人普遍肤浅的理解力有关人们因而宁愿一劳永逸地接受令人舒服的乐观世界观;
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
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
一般来说,各个时代的智者们,都说过同样的话语,而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事情。因此,伏尔泰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因此,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就算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这个世界因为各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例如,不少人羡慕他人在生活中发现和遇到的饶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更应该羡慕后者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在后一种人的描述中,他们经历过的事情都含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而这一点正可归功于他们认识事物的...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除此之外,人的整个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劳作而已。……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头脑思想狭隘的人容易受到无聊的侵袭,其原因就是他们的智力纯粹服务于他们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对于这一句话的详细解释和论证,人们可以阅读我的《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一卷第五十八章。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在第一个例子,意欲客体化在人的机体里;在第二个例子,意欲则客体化在人的渴求、愿望当中。在上述两种情况,我们都可看到意欲的满足总是否定的。意欲获得的满足并不直接被我们感觉得到,它顶多只以反省、回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但是,意欲受到的抑制确实肯定的,因此,这种状况会明确表示出来。每一快感的产生其实就是意欲所受到的抑制得到了消除,意欲获得了解放。所以,每一种快感都持续相当短暂的时间。
这条规则教育我们不要把目光盯在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面;而是尽可能地注意躲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假如这条路子并不正确,那么,伏尔泰所说的话也只能是假的了——他说“快乐只不过是一场梦幻,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最廉价的骄傲就是民族自豪感。沾染上民族自豪感的人暴露出这一事实:这个人缺乏个人的,他能够引以为豪的素质。如果情况不是这样,他也不至于抓住那些他和无数百万人共有的东西为荣了。拥有突出个人素质的人会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民族的缺点,因为这些缺点时刻就在自己的眼前,但每一个可怜巴巴的笨蛋,在这世上没有一样自己能为之感到骄傲的东西,那他就只能出此最后一招: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而骄傲了。由此他获得了补偿。所以,他充满着感激之情,准备不惜以“牙齿和指甲”去捍卫自己民族所持有的一切缺点和愚蠢。
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
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大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恩怨,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他们做出的选择真可谓饥不择食,要找到这方面的证明,只需看一看,这些人所沉迷的消遣是多么的贫乏和单调,还有同一样性质的社交谈话,以及许许多多靠门站着的和从出口往外张望的人。正是由于内在的空虚,他们才追求五花八门的社交、娱乐和奢侈;而这些东西把许多人引入穷奢极欲,然后以痛苦告终。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首先寻找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以及争取过上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如果它具有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人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与补遗》,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在这本十几万字的小书中,叔本华185次提到了历史上97位哲学家、作家等,102次提到了48句名言、格言和谚语,提到了63部作品。比如,他 19次提到歌德的6部作品和13句名言,12次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3部作品和6句名言,12次提到贺拉斯的11句名言,8次提到塞内加的6句名言,7次提到伏尔泰的作品和5句名言,5次提到莎士比亚的5部作品,5次提到荷马的2部作品和3句名言,4次提到西塞罗的5句名言,等等。叔本华的博闻强记略见一斑,读这本书收获甚丰,不仅了解了叔本华对人生诸问题的态度,也对书中提到的近百位人物的思想和作品略知一二。
书摘插图
引言
在这本书里,所谓“人生的智慧”,含义完全是形而下的方面;“人生的智慧”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著作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存。而这样的“幸福生存”,从客观上审视,或者更确切地说,通过冷静、缜密的思考(因为这里涉及主观的判断),都可以定义为肯定要比非生存好。既然“幸福生存”是这样的定义,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渴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至于人生是否或者能否与如此定义的生存相吻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哲学已经清楚无误地给予了否定的答案;但哲学上的幸福论对这一问题却预设了肯定的答案。幸福论的这种肯定答案是基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这个错误在我的主要著作[2]的第二卷第四十九章已遭到批判。但要完成诸如幸福论一类的著作,我就只能放弃更高的、属于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而我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领人们进入这样的审视角度。因此,我在这本书里所作的议论只要是从平常、实用的角度出发,并且保留着与此角度相关的谬误时,那么,这些议论就确实经过了折中的处理。因此原因,它们的价值就只能是有条件的。其实,Eudamonologie[3]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委婉词。另外,这些议论还说不上完整彻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所讨论的主题难以穷尽;另一个原因就是如果我要全面讨论这个主题,那么,我就只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话。
就我的记忆所及,卡丹奴斯[4]那本颇值一读的《论逆境》其目的与我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它可以作为我这本书的补充。虽然亚里士多德[5]在他的《修辞学》部第五章里,掺进了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但那些只是老生常谈。我并没有利用这些前辈的著作,因为汇集别人的话语并不是我的工作;况且,如果我这样做了,那我书中的观点就不能一以贯之,而观点的连贯性却是这类著作的灵魂。当然,一般来说,各个时代的智者们,都说过同样的话语,而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事情。因此,伏尔泰[6]说过:“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媒体评论
《人生的智慧》豆瓣网评分 9.3 当当*好评率99.2%.
托尔斯泰说,叔本华是以无与伦比的文笔,那种清晰的美感,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诉说了世界的真谛。托尔斯泰还说,叔本华的哲学已经把我们带到了哲学所能把我们带至的*。
开卷有益栏目:《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
屠格涅夫的传记作者萨皮洛:屠格涅夫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影响。叔本华关于性爱本质的观点对屠格涅夫所发挥的影响,其明显例子见于屠格涅夫的《春潮》和《爱的凯旋》。叔本华的思想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莫泊桑:承认自己是叔本华的崇拜者。莫泊桑对形而上学说的好奇,由于读了叔本华的著作而大为增强。叔本华的哲学还成为了莫泊桑的现实、感性的故事、小说的潜流。
尼采:我是属于叔本华这样的读者:在读完叔本华书的*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得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我很明白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写给我看。
托马斯·曼:叔本华作为意欲的心理学家,就是现代心理学之父。
瓦格纳:在四年里,叔本华的书从不曾离开我的头脑思想,到接下来的夏天为止,我从头至尾已研读了叔本华的书四次。叔本华的书对于我的整个一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瓦格纳把自己的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送给了叔本华。
前言
重译序言
20 年前,我怀着崇敬和热情,翻译了充满思想之美、语言之美的《人生的智慧》。20 年后,重看当年的译作,老实说,我是不满意的。不少多年前自以为翻译得可以的地方,现在再度与原文仔细比较,明显有了修改的必要。这既包括一些翻译得不很准确的语句和字眼,也包括虽说中规中矩但可以处理得更加精确和传神的段落。所以,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对自认为相当熟悉的原书,从头再来逐字逐句研读,然后与当初的译文逐一比对和修改,几乎重新翻译了一遍。
重译之前,之所以对旧译作不满,之所以大动干戈重译,是因为20 年来,随着对叔本华其他著作的不断翻译(出版了一百万多字的译著),我对叔本华的整体思想、惯用的表述方式乃至某些情况下的具体用词和标点符号,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人生的智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随着人生阅历的广博,对叔本华提到过和解释过的各种现象有了更多的经验观察,掌握了更多的实例解释和证明叔本华的基本观点。因此,现在重新仔细阅读和翻译《人生的智慧》,理解得明显深入了,产生的共鸣和美感与20 年前也不一样了。正如叔本华在《论阅读和书籍》一文(见拙译《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所说的:“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
在短时间内第二次阅读一本重要的书籍如此,那在20 年后,其间几乎不间断地反复阅读了叔本华的整套著作,翻译了其中许多篇目,同时结合中医的实践,目睹叔本华的不少真知灼见在人体现象中得到印证的今天,重读《人生的智慧》原文和我当初的译本,更觉今是而昨非(各个方面而言)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否则,只是空长了年龄,而其他一切都停滞不动了。具体地说,叔本华的基本观点(他曾说《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阐述的就是一个基本思想)是相当深刻的,在掌握了他那些极其重要和正确的基本观点以后,也就可以理解他对其他各种现象的具体解释及在实践中的印证,这些又反过来印证并引申其基本观点。因为他的基本观点支撑起他的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是浑然一体的,与这世界及其现象吻合,其思想体系中的各部分也协调和互为印证,鲜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也反映在《人生的智慧》中,因为这本书稍稍有别于他的主要著作,是放弃更高一级的角度,是在“形而下”的层面,以实际生活为目的而撰写的,内容相对浅显。叔本华始终以具有穿透力的目光把握现象,以揭示事物本质的基本观点解释现象,就算是谈论如何在这世上过得安逸、得到“幸福”等有实用目的的话题,也是大匠运斤,与一般的、欠缺深刻洞察力的、肤浅的“心灵鸡汤”迥然有别。
在此仅举一例说明我的意思。例如,书中开首貌似简单的有关人的头脑意识与这世界的关系,主体与客体及其孰主孰次的关系,人的头脑意识构成、人的内在智力和道德特质与“幸福”至为密切的关系等论述,是理解人的存在及“幸福”的“纲”。这些“纲”是他贡献给世人的深刻的哲学见解。掌握了这些“纲”,就可以纲举目张,不仅是“幸福”,人生中不少其他难题也自然迎刃而解。在由博返约以后,他的基本观点看起来却又是多么的平平无奇,朴素至极!打个通俗的比方,当初青年时阅读《人生的智慧》,犹如现场看球王马拉多纳在比赛中的过人和传接,简单、直接、准确、恰到好处。多年后重读、细读《人生的智慧》,犹如赛后反复观看、品味马拉多纳具体微细动作的慢镜头;也犹如医圣张仲景对人体疾病的理解和处理,都是那样伟大的朴素!
我们也才明白《人生的智慧》对一些表面上似乎简单的事情,能够给出如此让人耳目一新且历久弥新的见解,是因为叔本华对现实生活的论述无一不是建基于哲学家关于这世界的基本观点,包括世界和人的本质、认识论,等等。也如叔本华说的,真正有价值的著作并不是以题材取胜,而是以对题材的处理见功力。所处理的题材越是司空见惯,越为常人所接触(例如,对如何才能生活得幸福一类的题材),作者的思想能力就越是要高,因为对每个人都接触和思考的题材,无数前人已经做出过努力。这解释了尽管关于如何得到人生幸福一类的书籍汗牛充栋,但一百多年来,这本让叔本华在晚年成名的《人生的智慧》,依然鹤立鸡群,经久不衰。
翻译此书时,理解了叔本华的思想是一回事,把他的思想准确表达出来,完美翻译成中文则是另一回事。他的思想与其载体(所用的字词和句子)是合二为一的。既然他的思想别具一格,他的表述当然独一无二。叔本华不仅用词精到,标点符号也是如此。阅读他的著作,很多时候真有虽千金之赏,无能增损一字之慨。要用中文完整和原汁原味地重现他用德文表述的思想,很有难度。所以,翻译优秀的、精确的思想作品,永远不会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时候。这是不同的语言和思维决定的,更何况德文与中文的思维、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叔本华尽管可以在一个完整句子里层层推进其意思,还能进一步说明所用的词语,把这些词语的概念和现象与其他旁类概念和现象联系起来,整个句子在原文中可以一气呵成、层次分明、符合逻辑与意思的转折和推进,但要把这些德语特有的精髓用中文依照同样的模式表达,对于那些牢牢囿于中文固有的意象思维和表述习惯而无法接受别的思维和表述方式的人来说,叔本华那些原本含义细腻的表述就不可避免地显得“啰嗦”。所以,合格的翻译就是要尽量完美地完成这些有时候非常艰难的任务,不能为求中文阅读顺畅,为求完全符合中文的一贯表达,为省事而略去叔本华含义细腻和环环相扣的表述。说到底,翻译是在正确理解原文以后,在直译与意译,在精确的毫无遗漏的还原(有时候处理不好,会显得啰嗦、冗长而令人费解)与顺应中文表述习惯而不惜砍掉原文部分意思之间的挣扎、平衡。
这次重译《人生的智慧》,我力争做到完美,虽然“完美”是很难做到的。我始终在不断努力地接近这一目标,杜绝错译、歧义和西化的中文句子,准确、全面地转述叔本华的意思。尽管带着“镣铐”,也要尽量跳出原来的舞蹈的应有之美。这次重译改正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首次翻译本书时要兼顾的东西很多,有长句子的重新安排、具体词语的翻译、中文的顺畅,等等,很容易因照顾树木而忽略了森林。现在重译相对轻松许多,句子的结构已经在那,腾出的注意力就能聚焦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之间的连接,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文气;同时可以细琢某些字词的中文表述。所以,这次重译实际上主要是找出瑕疵和润色个别词语,好比一栋建筑已经建成,这次做的是相对轻松的装修。尽管如此,我也花费了三个月的全部业余时间,头脑因工作过度而不时胀痛。让我欣慰的是,重译的版本向“信、达、雅”的标准又接近了一大步,可以无愧地交给读者放心阅读。后,要说明的是,重译依据的版本是德国Suhrkamp 袖珍书出版社(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 )的《叔本华全集》(1986 )第4 卷(即《附录和补遗》第1 卷)。这个版本把叔本华著作中所引的德文以外的各种文字,如希腊文、拉丁文、西班牙文等都附上了德文翻译,我采用了这个版本的德文译文。至于书中英文和法文的引文,我是自己翻译的。在第6 章的后面,不同的版本对个别段落有不同的顺序安排,我也遵从了这个版本。
韦启昌
2018 年1 月28 日于澳大利亚悉尼
书籍介绍
《人生的智慧》首先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您智慧、生活的书籍。其次,叔本华并不是教你如何发展、发达、发奋,而是告诉你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得出人生的幸福来自何处。明白了这两点,您就会生出人生的智慧。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能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类:外在之物,人的灵魂和人的身体。而叔本华也沿用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第一,人的自身,也就是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你的外貌,你的气质,你的道德品格,你的精神智力,以及你潜在的能力。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比如说财产了,还有其他你的身外之物。第三,是你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你的看法。那么,别人的看法又可以分为主要是名誉啦,地位啦,还有一个名声等等。
叔本华以专门的章节论述了这三种决定了人们幸福与否的要素,那就是人的自身,人的财产,还有人所展现的表象。毫不夸张的说,叔本华的论述那真是妙语连珠,犹如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断掠过。比如,他指出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丰富,那么,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也就越不重要。一个有着优越精神思想禀赋的人,会使死气沉沉的环境变得活泼而富有生气。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9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差评(377+)
- azw3(464+)
- 图书多(404+)
- 服务好(82+)
- 购买多(114+)
- 种类多(602+)
- 品质不错(549+)
- 一般般(326+)
- 强烈推荐(70+)
- 经典(345+)
下载评价
- 网友 谢***灵: ( 2024-12-24 06:04:03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薛***玉: ( 2025-01-15 13:19:53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寇***音: ( 2024-12-27 20:00:2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堵***洁: ( 2024-12-31 18:00:01 )
好用,支持
- 网友 龚***湄: ( 2024-12-27 16:34:03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田***珊: ( 2024-12-22 16:09:00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敖***菡: ( 2025-01-02 07:24:43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邱***洋: ( 2025-01-03 14:17:12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索***宸: ( 2025-01-09 18:09:06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喜欢"人生的智慧"的人也看了
2024腾远高考5年与重难题变式英语 五年真题2019-2023真题试卷腾远高考高三文科复习资料理科 全国卷新高考适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京口名胜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肖申克的救赎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人卫版·2023骨外科学同步习题与全真模拟·2023新版·职称考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玉台新咏(全2册) 中华书局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医学临床"三基"训练医师分册(套装全3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春雨教育·2018秋·小学数学口算心算速算天天练:二年级 (上) 苏教版JSJY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00中国最佳中短篇小说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城市浅层瞬变电磁技术与应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9版(翻译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固体的冲击波压缩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GB/T27025-2008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崇儒重教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人一生要去的100个海岛/图说海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