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吟唱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词曲吟唱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九个维度、九例个案,勾勒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传统
内容简介:
本书从“形式”方面重新考察词曲的发展史。选取温庭筠、欧阳修、柳永、李清照、苏轼、姜夔等词人,后以关汉卿压轴,作为“曲”的代表,一家一个案,尝作名篇细读。沿袭中国“韵文”大传统中看重的“抒情传统”的发展线索,勾勒诗词曲之间的流变,而凸显个别词曲家的特殊风格及其贡献。
书籍目录:
自 序 / 001
一 传统抒情与典律转换 /
二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现代转向 /
三 温庭筠:美女的妆台镜像 /
四 欧阳修:词的桃花运 /
五 柳永:词的厄运与荣耀 /
六 李清照:优雅的反叛 /
七 苏轼:“以诗为词”与抒情的节制 /
八 姜夔:“艳词”传统的内在裂变 /
九 关汉卿: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
作者介绍:
陈建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现任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帝制末与世纪末》《革命与形式》《从革命到共和》《古今与跨界》《文以载车》《陆小曼•1927•上海》《紫罗兰的魅影》,另有诗文集《陈建华诗选》《去年夏天在纽约》《乱世萨克斯风》《灵氛回响》《凌波微语》《午后的繁花》《风义的怀思》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1. 从“形式”方面重新考察词曲的发展史,选取九位词曲大家,一家一个案,尝作名篇细读;
2. 词曲同一渊源,和音乐曲调紧密结合。在民间与庙堂的夹缝中,开拓出新的形式空间,从晚唐至清末代代继踵、生生不息。
书摘插图
一、传统抒情与典律转换
传统与个人才能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自序劈头句:“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周锡山编《王国维集》第3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页3)与此相似的表述有不少,如清初的李笠翁说:“历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汉史、唐诗、宋文、元曲,此世人口头语也。”(《闲情偶寄》,《李渔全集》第3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页1—2)对各朝文学的选择与王国维不尽相同,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成为“世人口头语”。讲多了就好像天经地义起来,颇像二十四史的改朝换代。的确,中国人富“革命”思想,如《易经》的“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句话是汉代人说的,到后来却不幸应验,皇朝循环如走马灯一样。难怪外国人要把《易经》翻译成The Changes,视之为中国哲学的宝典。但是,两千年前的中国就有《诗经》《楚辞》,代表诗歌的辉煌成就,那么为什么要突出“唐诗”,为什么被“宋词”取代,又被“元曲”取代?
王国维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一定含有那时开始流传的进化论,不像后来的文学史到了唐代就大讲诗,到了宋代就大讲词,到了元代就大讲曲,到了近代当然就大讲小说,有了所谓文学“发展”的观念。如果从诗、词、曲到小说可看作文学形式上的演变的话,终究不像皇帝的新衣可以换了又换。事实上,文学也在不断“革命”,却有其自身的顺昌逆亡的法则在。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论出现得较迟,有人说可追溯至金元之际刘祁的《归潜志》:“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这毕竟是个别的,到明末清初讲的人多了,涓涓细流催生一种通识。如陈继儒说:“先秦两汉诗文具备,晋人清谈书法,六朝人四六,唐人诗小说,宋人诗余,元人画与南北剧,皆自独立一代。”或如尤侗宣称“楚骚、汉赋、晋字、唐诗、宋词、元曲”。(参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3,页26—31)讲法各异,有一点是共通的,即把文学看作活力不竭的长河,形式上新陈相替,各时期产生某种如雅各布森所说的“主导”氛围,释出无限空间,聚集创造能量,涌现了大量作品,而作者是关键,楚辞有屈原,汉赋有司马相如、枚乘,晋字则数二王,若把各种体式比作星座,那么唐诗犹如北斗,李杜之外有韩愈、李商隐、李贺、白居易等,其他宋词、元曲与小说的代表作家数也数不过来。
中国人向来尊奉传统与经典,首先是由儒家“四书五经”建构的传统。正是在明清之交产生某种文学传统的新观念,其间少不了思想推手,李卓吾的《童心说》一文具象征意味。他把《西厢》《水浒传》称为“天下之至文”,意在提升戏曲小说,同时把《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怼为“糟粕”。其实,李卓吾并非不崇拜孔孟,只是指出他们的著述用当时的口语写成,是时代的产物,而把它们奉为万世不变的经典并教人从小诵读,是一件荒唐的事。从这一点看,李卓吾颇有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思。《童心说》以挑战姿态对儒家经典传统造成内在颠覆与转移,为文学传统的重构拉启了闸门。
其后,金圣叹把《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列为“六才子书”,与李卓吾一脉相承,而维度不同。“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纵向思维,而“六才子书”则是横向的。在“经史子集”的知识体系中,《庄子》属于“子部”,《史记》属“史部”,《离骚》与《杜诗》属“集部”,金圣叹打通分类,像今天的跨学科时髦作派。其实把《庄子》、《离骚》、《史记》与《杜诗》列为一起问题不大,都历经淘洗,是公认的经典,但《水浒》和《西厢》还属当代文学,其经典性还缺少时间的磨洗与士人的认同,因此从李卓吾呛声到金圣叹呼应,凭的是怎样一种先锋的嗅觉?事实上他们已自任为新兴市民阶级的代言人,在东南沿海一带城市经济与文化愈趋发达,小说、戏曲表达了大众的情感与欲望,按照王阳明“满街皆圣人”的说法,皆出自人的“心源”,本无贵贱之分,而且新的文学形式与新型的文学市场链接在一起,不仅在出版与传播方面迅速扩展,而且给士人带来另类发展与谋生的机会,李卓吾、金圣叹两人便不同程度地染指涉足其中。小说、戏曲所展示的文学空间,在人性表现的鲜活性、文学价值的公共性与批评的当代性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些给他们的新批评提供了依据,或者说文学经典传统的建立是经由当代价值返照的结果,由于过去被照亮,传统遂得以重生。
当代批评带来争议。李笠翁为金圣叹辩护:“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施耐庵之《水浒》,王实甫之《西厢》,世人尽作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标其名曰‘五才子书’、‘六才子书’者,其意何居?盖愤天下之小视其道,不知为古今来绝大文章,故作此等惊人语以标其目。噫,知言哉!”(《闲情偶寄》,页24)这里为“戏文小说”鸣锣开道,是针对“天下之小视其道”而言,而新传统必以逆袭方式得以建构。他又说:“《西厢》非不可改,《水浒》非不可续,然无奈二书已传,万口交赞,其高踞词坛之座位,业如泰山之稳,磐石之固。”(《闲情偶寄》,页29)所谓“万口交赞”多半拜赐于这两部作品在流通传播中的“票房”业绩,包括大众的阅读参与,这是过去的文学难以比拟的。如他认为,汤显祖的“诗文尺牍,尽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尺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已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使汤显祖确立其文学地位的不是“尺牍诗文”而是《牡丹亭》,而“脍炙人口”基本上指的是市场效应的检验指标。
仅列出“六才子书”似过于简约,但是确立了“大传统”的原则,首先是文本,不消说金圣叹以“评点”著称,是文本“细读”的先行者;另外是作者,如不言“唐诗”而称“杜诗”,也不言“汉赋”“宋词”之类,这样就突出了个人文才。某种意义上如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阐述的,传统犹如给经典排座次,作家以创新为天职,在天才的行列中辨识自己,其能否完成继承与超越也必然留给世人来评定。“六才子书”与各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相辅相成,皆试图摆脱经史的主宰而确定文艺的自身及专业价值,含有历史变迁的法则和人文精神、审美特性和经典评定的标准。随着人类社会结构愈趋复杂,生活形态愈趋丰富,新的形式应运而生,作家如天纵之圣,在银河中群星灿烂,为各时期完成难以逾越的形式的极致,说到底,体现了文学的追求自由与创新的历程。
经典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有清一代把戏曲小说看作洪水猛兽,禁止销毁不遗余力,上述李卓吾等人的论调全被打压屏蔽。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可说是一部朝廷钦定的经典化著作,其中看不到小说戏曲的影子。虽然这部巨著迄今不失为重要历史文献,却镌刻着专制的印记。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论并非颠扑不破。钱锺书说:“王静安《宋元戏曲史》序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谓某体至某朝而始盛,可也。”(《谈艺录》,页29)虽表示同意,却不以为然:“元诗固不如元曲,汉赋遂能胜汉文,相如高出子长耶?唐诗遂能胜唐文耶。宋词遂能胜宋诗若文耶?”(页39)王国维酷嗜宋词,有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为证;而钱锺书偏好宋诗而作《宋诗选注》,《谈艺录》中几乎不谈宋词,所谓“宋词遂能胜宋诗若文耶”?对“宋词”颇有杀伤力,或者说压根儿有点瞧不起。有趣的是,我在这里讲宋词,不幸夹在王国维与钱锺书之间。不过钱锺书的看法也不无可取之处:确实中国文学的体量极其庞杂,在经典的体认方面很难做到一致。特别明清之后诸体兼备,更要求我们对文学史作全面深入的观察,尽量避免盲见。在宋代,诗、文、词都很发达,这么看宋代文学比以前更加多样,文学形式愈趋复杂,也必然发生不同类型之间的互文关系,如果专讲“宋词”,反有见木不见林之弊,而在不同形式的比较中更能揭示“宋词”的特点。
诗词分途
长期以来词的身份闪烁不定。什么是“词”?从何而来?
清代刘熙载在其名著《艺概》中说:“乐歌,古以诗,近代以词。如《关雎》、《鹿鸣》,皆声出于言也;词则言出于声矣。故词,声乐也。”诗与词均与音乐有关,古代先有诗而为之配乐,如《诗经》便是;词是“近代”产物,先有乐曲而据以配词,故词即“声乐”。然而刘熙载又说:“词导源于古诗,故也兼具六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页106),所谓“兼具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包含音乐与修辞表现手法的方面,于是,词与音乐的源起变得模糊起来,因此说“词导源于古诗”,其实把词隶属于传统“诗教”,就不免误导。
含混中含有诗与词不同类型的权力阶序的焦虑与张力。词即“声乐”是历来词家的正宗说法,如南宋张炎《词源序》:“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为长短句,至唐人则有《尊前》、《花间集》。迄至崇宁,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诸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沦落之后,少得存者。”(《词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页9)寥寥数语好似一部微型词史。古诗可歌唱,不脱诗教“雅正”的规范,而“长短句”从格律诗衍生出来,类似今天的自由体,是隋唐以来为了配合曲调而产生的新形式,唐至五代的长短句被收入《尊前集》和《花间集》这两部早的词选集中。宋徽宗喜欢词,特别成立皇家音乐机构大晟府,罗致当时著名词人周邦彦和其他人讨论古乐,似乎根据古乐来填词更能提高词的品位。
到了近代,关于词的起源历史愈益清晰,如李庆甲先生说:“词,起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原先是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诗体。”(《词综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页1)简洁了当。而讲得清楚的莫过于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明确说:“词和曲都是先有了调子,再按它的节拍,配上歌词来唱的。它是和音乐曲调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都是沿着‘由乐定词’的道路向前发展的。”(中华书局,2017,页3)这里“词曲”并论,宋词与元曲同一渊源,然皆与诗分道扬镳。在龙榆生那里,由于科学考古、搜证历史文献的便利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视野,对于词的历史形成的描绘远较以前复杂。隋唐以来从域外传入大量“胡夷里巷之曲”以及从敦煌发现的唐人写本《云谣集杂曲子》,都显示出词源起“民间”的初始形态,从而拆解了一向认为词是由李白等文人创始的神话。不过龙榆生也指出,汉乐府中曹操等人的长短句“便是后来‘依声填词’的开端”(页8),给文人创始留下余地,他也说到,隋唐以来的燕乐杂曲也有教坊和专家们的创作,可见词产生于民间,即使在其初始阶段已有文人的介入,而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宋词”则是数量可观的文人创作的文本主体。
龙榆生关于词的起源的论述始终以音乐性作为核心特征——所谓“词的正宗”以此为基础,在他之后这一点就不太讲了。他的词源起于民间的观点以“劳动人民是富于创造性”为认识基础,认为文人总是落后于民间创造,而且脱离了民间土壤的滋养,反而导致形式的僵化。的确,在词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是一道警戒线,不仅在曲调方面,广义上也关乎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但不可忽视的另一端是词与儒家“诗教”传统之间的张力,即与正统文学观念的交涉与协商。换言之,我们将以作者为主体考察其与形式之间的历史运动,作为“词家”的身份取决于音乐性,也造成抒情风格的基本趋向,在民间与庙堂的夹缝中,在他们不断磨尖其焦虑中开拓新的形式空间,从晚唐至清末代代继踵、生生不息,使这一新诗体得以成立。其个人情感表现与完美形式追求含有“纯诗”的特色,并以音色韵味及其精致形式为中心建构了美学理论体系,这些造就了词的独特品格而称艳称雄于中国韵文传统与世界文学。
词作的大量产生带来批评与理论总结的需求,南宋时期先后有张炎的《词源》与沈义父的《乐府指迷》,通过批评诸家优劣与确立偶像的方式提出词学法则。张炎独尊姜夔,后者专美周邦彦,虽然推崇的风格典范有异,但各自打出“雅正”的旗号,看似合乎儒家的“诗教”原则,其实是旧瓶装新酒。他们以严守乐曲音律为义,词与乐曲仿佛是诗外受精的连体婴儿,与诗在先天上隔了一层,因此,在他们那里许多源自《诗经》的清规戒律不起什么作用。如孔子指斥“郑声淫”,而大量词曲来自坊间流行的靡靡之音,据李清照说“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音日烦”(《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页194—195),但张炎等人不当它一回事,孔子似被置脑后。另如“诗言志”一向是诗人的金科玉律,这方面词人甘心让贤,把表达思想与志向的任务交给诗人们,由此诗词分家,各走各的。词人属于表情一族,受制于柔曼婉转的音乐却使抒情内容大畅其道,与乐工、歌妓一起分享感情,在道学家眼中不无颓唐的意味。
在宋代,《诗经》研究走俏,从欧阳修的《诗本义》到朱熹的《诗集传》,贯穿着疑古革新而重建儒家经典的精神。欧阳修身为一代文宗,也流连于词这一新潮“艳科”,借以表达闲情逸致,如“拟歌先敛,欲笑还颦”之句是其当筵听曲对歌女的同情写照(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页123),这跟他的《诗本义》从“人情”立场重新认识《诗经》并无二致。朱熹的《诗集传》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为近人诟病,其实正是基于“人欲”的发现才认识到郑、卫“淫奔”之诗无非表达普通男女之情,对儒家经典神圣性却有祛魅的意义。宋代被看作进入“近世”,思想领域的世俗化潮流可看作标志之一。这给士人带来较多的选择与新的自信,在此背景中发生的诗词分途并非偶然。
词人自立门户,在诗人眼中看低一等。明代文学盛行“复古”,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圭臬,词被当作“小三”。后七子魁首王世贞说:“不作则可,作则宁为大雅罪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页164)可见词人地位被拉低,词学萎靡。清代乾隆年间完成的《四库全书》收入大量词曲集子,但“提要”曰:“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1,页1807)寥寥数语把词人打入另册,而“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却准确勾画出词的作者与作品特征。
“诗余”一词从宋人开始使用,历来聚讼纷纭,成为诗词身价高下的角逐场域。一般把词看作诗的“剩余”,与诗攀附,不失身价,又有点难为情。这是一种习惯用法,至近代仍沿袭之。“诗余”是词家的一块心病,他们一般较为警觉,不作正面碰撞。但到清代常州词派向诗靠拢,实际上不甘另类,如周济声称:“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与诗分庭抗礼。清末著名词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开宗明义说:“曲士以诗余名词,岂通论哉?”又说:“诗余之‘余’,作‘赢余’之‘余’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余于诗,故曰‘诗余’。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余’字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页3—4)所谓“赢余”,比诗还高出一头。
在钱锺书的《谈艺录》中,“诗余”的争论并未了结。晚明焦循认为“诗亡于宋而遁于词”,诗在古代都是能唱的,晚唐之后这一传统中断了,因此“诗之本失矣。然而性情不能已者,不可遏抑而不宣,乃分而为词,谓之诗余”。焦循对词的本源不甚了了,认为词是诗分派出来的。钱锺书驳斥说:“理堂执著‘诗余’二字,望文生义。不知‘诗余’之名,可作两说:所余唯此,外别无诗,一说也;自有诗在,羡余为此,又一说也。”(页27—29)他的两种新解别有俏皮意味,仍是诗词相混,多少带有清末以来的认识。
前言
自 序
算起来快要三年了,那天约好在番禺路上的皇冠大酒店里见到孙晶女士和张艳堂君。他们告诉我正在和文艺出版社策划出一套书,主题是中国文化,从历史、社会、文学到日常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少不了园林、茶、酒等。每人一题,篇幅不大,随笔风格,都要凑个“九”数,比方说如果是文学可以选九个文本。我听了很来劲,觉得现在讲中国文化的触目皆是,这套丛书却独具一格。他们的计划很丰富周到,我们也聊得愉快,像酒店精致的下午茶。
连我的任务都想好了——写“词曲吟唱的中国”。我觉得挺爽,从前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写过古典作品鉴赏之类的文章。答应爽快还另有原因,那时我刚好从交大中文系转到复旦古籍所工作,想想这些年古典碰得少,可以乘机给自己补补课。
不料着手之后大费周章,一认真起来就绕不过自己这道关。
“词曲”主要是宋词与元曲,既是“词曲吟唱的中国”,得先讲宋词。其实我从前学的专业是元明清文学,跟赵景深先生读过戏曲史,对词不是专家。不过宋词也确是我的心之所爱,虽然没系统学习,也读过不少。少年却多愁,特别喜欢那些软玉温香的作品,正值“灵魂深处闹革命”的年代,把欧阳修、二晏和秦观的词抄下来,订成一本小册子。
本来想挑九首脍炙人口的词曲讲解一下,挑哪些呢?怎么个写法呢?一时间各种想法纷至沓来。近些年宋词挺热火,也看到几种流行的讲宋词的书,总觉得自己要写的话,应当像自己写的东西,要有点新意才好。在今天新旧交嬗变至为快闪,早晴晚雨如微信刷屏。的确,一代也有一代之思想,各人对时代的感应不一样,对我来说,旧的不甘心,新的跟不上。或许还是因为一向在学院的围墙里打转,离不开“文学史”那一套,文学批评啊,理论啊,宏观微观的研究方法啊,讲多了不一定有人看。近年来我的一些朋友在做有关中国“抒情传统”的研究,我好像蹭热点,也写过文章做过讲座,这回越看宋词就越是朝这方面去想,就越觉得十分的应该。
抒情文学离不开感性或性感,《诗经》可说是“抒情传统”的源头。一般认为“三百篇”由孔子删定,《论语》中也有些有关《诗经》的话语,若把两书合起来读,有些地方读不通,觉得好玩。如夫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谓没有邪念,道德上“归于正也”。(程树德《诗经集释》,中华书局,2013,页76)因此“小子何莫夫学诗”?要求弟子们读诗,这就等于把《诗经》当作情感启蒙的教材,然而又说“郑声淫”,岂非自相矛盾?按照朱熹的解释,“郑风”与“卫风”都有不少“淫奔”之诗,为什么孔子单单谴责“郑声”?他说不光因为“郑风”的“淫诗”数量更多,而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诗集传》,上海古籍,1980,页56)说“郑风”都是女性发声,那大概是中国早的女性文学了。“女惑男”恶莫大矣,而且“几于荡然无复羞愧之萌”,说明在表达爱情方面是很大胆的。朱熹有道学偏见,但读书有不少灼见。
有一回孔子问他的儿子是否读过“周南”与“召南”的诗,如果没读过就等于面墙而立——一无所见,寸步难行。历来为《论语》作注解的都认为“二南”之诗能体现周王朝的伟光正,写男女爱情“皆无淫荡狎亵之私,而有肃穆庄敬之德”。(《诗经集释》,页1391)其实“召南”中《野有死麕》一诗写“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关乎上古“野合”的习俗。近人高亨在《诗经今注》中说:“这首诗写一个打猎的男人引诱一个漂亮的姑娘,她也爱上了他,引他到家中相会。”(上海古籍,1980,页31)这么说与“郑风”相比“淫”意更甚。朱熹说《野有死麕》后一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表现了“凛然不可犯之意”(《诗集传》,页13),这女子坐正立稳,可敬可佩。这当然出自维护“二南”的政治正确的立场。不过朱熹也很复杂,是他指出“国风”大多是表达男女之情的里巷歌谣,推翻了汉代以来政治性解释,由是引起轩然大波。问题大了:孔子何以把这些“淫诗”收入《诗经》?“诗无邪”又怎么理解呢?道学家们争论不休。朱熹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但对于“人欲”的发现意义深远,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之为诠释学的“哥白尼革命”(《古今与跨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他的这一观点一直影响到“五四”,当然一致反对“天理”而肯定“人欲”。
近读到周志文教授的《论语讲析》一书,讲解“诗无邪”时认为《诗经》整体上“都是真心的创作,都是至情流露”,“写诗的人纯真而无邪”(北京出版社,2019,页50),顿时眼前一亮。古人提到过这个“邪”字“非邪恶之邪也”(《论语集释》,页76),仅一闪而过,未成为主流意见,而周教授的解释一扫旧见,我觉得似乎是更接近古意的。看来孔子在某些地方也是个性情中人,这或许对《野有死麕》可作别解,据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列传》,孔子本人是“野合”出生,因此叫他的儿子读“召南”也很自然——这有点像乱弹了。
《论语》由孔子的学生与学生的学生编撰而成,历时既久,记载夫子的话七嘴八舌,难免出现矛盾。这正是这本经典的可爱处,不仅孔子有立体感,而且带来无数诠释空间。又如《论语》中孔子大谈“孝道”,其中一条是“父母在,不远游”。而他自己为何周游列国十四年?他自己幼年时父母已经亡故,似乎问题不大,但跟随他的众多弟子们呢,岂不都成为不孝子孙了?
到汉代独尊儒家,形成“三纲五常”的意识形态,这是符合一统帝国的需要的。首重孝道,有利于稳固家庭与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论语》与《诗经》等都被列为儒家经典,联手打造了“诗教”。《诗经》以《关雎》开端,我们知道是一首情诗,而汉代《毛诗序》说:“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把它说成是歌咏周文王之妻的美好品德的,冠于《诗经》之首,就是为天下家庭作榜样的意思。又说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因此“诗教”与“礼教”相辅相成。《论语》中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谓表达悲喜之情不能过分,对于文学的感情表现也具有美学规训的意味。
《诗经》与《论语》中的文学话语几乎主宰了后来的文学创作与批评,这不利于抒情文学的发展。近在读张爱玲。她一生写爱情和家庭,对《红楼梦》与《海上花》情有独钟。她说中国是“爱情荒”,“不但谈恋爱‘含情脉脉’,就连亲情友情也都有约制。”(《海上花落·国语海上花列传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页647)这是指中国文学长期受到“发乎情,止乎礼”的“约制”而言。“爱情荒”看似“俏皮话”,寓意颇为深刻。虽然,从文学史看并不尽然,至晚明时期“情”潮奔涌,涌现了《牡丹亭》《三言》等大量作品,形成一次灿烂夺目的抒情文学的高潮,这为我们所熟知。
唐诗宋词元曲,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各擅胜场,都代表中国文学的成就,这是现代看法。过去不同文学类型之间存在权力阶序,词曲是遭到正统阶级排斥的。清代《四库全书》说:“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1,页1807)后面一句有意思。“特”字意谓“只不过”或“特别是”,指少数人,而称得上“才华之士”的非同一般文士;所谓“绮语”,对词来说即称“艳科”,以表现男女之情为主。撇开正统歧视,与诗相比,词不以“言志”为务,不够包罗万象,体大思精;与曲相比又不那么通俗大众,却朝抒情一路发展,具纯文学倾向,在讲究形式方面很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意味。
词与诗的基本区别在于音乐性与长短句式,初似是偶然的,为域外传入的曲调配词,在民间流行开来。而文学也见缝插针,总会找到自由的空间。偏偏像温庭筠、柳永这类落魄文士,沉迷于城市生活,与歌女乐工打成一片,又从往昔的抒情作品汲取养分,于是创建了个人风格。也是他们的幸运,因为词是“新体”,如入无人之境,且发挥了“长短句”的潜力,为情感表现带来新的节奏,那是前所未有的,由是风靡一时而具范式的意义。
诗歌到唐代已是参天大树,不料旁边生出一株新苗,其生命力异常顽强,不断发展与演变一直到近代,产生大量经典之作,理论上也自成体系。其实词的抒情特质根植于生活与文学传统之中,《诗经》的“里巷歌谣”与《楚辞》的“香草美人”已启其端,到晚唐如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或韩偓的“香奁体”等更对道德防线有所突破,开拓了“私情”表现的领域。有趣的是《毛诗序》硬生生把周文王及“后妃之德”套在《关雎》上,乃书生自作多情,首先是帝王们不买账,如《玉台新咏》收录情诗达八百七十首,其中许多“艳诗”和“宫体”诗恰恰为梁简文帝萧纲所提倡,大多是王室后宫的唱和之作。这部总集对抒情传统具里程碑意义,也对词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南唐李后主,一个亡国之君却以少数作品在词史上彪炳千古,无可超越。历史上不乏“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君主,他却是不爱江山爱文学,得到王国维的倾情赞颂:“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人间词话》,上海古籍,2018,页21),把后主看得比任何帝王都伟大,大约诺贝尔奖奖辞还没这么夸张,但在当时中国语境里,这对于词来说,不啻是对它的崇高文学地位的一种现代性确认。
如果说这本小书有什么特别,“形式”是个关键词,是我对词史探究的切入口。手头有一些词的选本,如朱祖谋的《宋词三百注》、龙榆生的《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而引起我思考的则是胡云翼的《宋词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版的,偏重“豪放”一派与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而对“婉约”派颇多批评,尤其说姜夔代表“形式主义”而加以贬斥,那时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故不足为怪。现在我们知道文学批评十分重视“形式”,理论上还得归功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不过批评归批评,胡云翼还是选了姜夔的代表作《暗香》与《疏影》,并做了认真的笺注。我早年就喜欢这两首词,不大能领会其妙处。这些年来自己比较关注“记忆”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因此重读姜夔这两首作品便浮想联翩,觉得实在是好。
有意思的是,王国维差评姜夔,说他的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又说《暗香》《疏影》“格调虽高,然无一语道着”(《人间词话》,页40—41)。从近现代思想变迁的大背景看,甲午之后出现一种简约中国文化遗产而使之进入“现代”的倾向。王国维的“隔”与“不隔”之论,是基于一种科学的“眼见为实”的“写实”标准。胡适的《词选》也如此,更强调白话。胡云翼的“形式主义”另加了意识形态的内容,其实也是沿着“简约”的思路而来。当然王国维和《人间词话》是非常复杂的,我只是强调他的“写实”观,在这一点上他有别于晚清词派,对于词史来说意味着古今之间的断裂。我先是在《书城》上发表了《〈人间词话〉的现代转向》一文,讲得较简单,后来在华师大作了题为《王国维〈人间词话〉与视觉现代性》的报告,讲得比较明确些。但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我至今在不断思考。
我想应该从“形式”方面重新考察词的发展史。不禁想起有一次回上海谒见章培恒师,他给我一套新版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并说起“形式即内容”的问题,认为应当加强“形式”研究。他也在著作中指出对于文学史的现代“断裂”问题应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才合乎历史的真实。
词属另类,在温庭筠、柳永之后,继续在民间发酵,且成为达官贵人的后花园、科举失意之士的避风港、才子才女的竞技场,遂日益茁壮。至苏轼“以诗为词”,意味着诗词之间出现一种新的关系——老大哥不能无视小弟弟了。至南宋“豪放”兴起,“婉约”也不示弱,姜夔起了关键作用,其“清空”风格也与苏轼有亲缘性,为词学开出新局,感情表现含蓄而节制。至清代词学仍然发达,讲究词的形式是保持其独立发展的前提,姜夔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
本书开头两篇有关词史及其批评的一些反思,后面选了温庭筠、欧阳修、柳永、李清照、苏轼和姜夔,大致上在中国“韵文”大传统中着重“抒情传统”的发展线索,显示诗词之间的关系,而凸显个别词家的特殊风格及其贡献。本是“札记”,涉及的这些词家很有限,不能涵盖整个“词史”。记得原先递交的名单里好像还有纳兰性德、龚自珍和黄摩西的,结果兴之所至,匆匆打住。既云“词曲”,以关汉卿压轴,作为“曲”的代表,显得头重脚轻。受时间限制,另一方面也是没想周全。写法也属老式的评传,既突出“形式”,总要作名篇细读。写到姜夔,得细读《暗香》与《疏影》,典故多,要与诸家商榷,不觉写了近万字,太长,便换成他青年时代的《扬州慢》了。
写作过程不免辛苦,却十分愉快,得到好些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也有些趣事。这些文章题为“词史札记”在《书城》杂志连载发表,得到齐晓鸽女士的一路支持与编辑。李庆西先生是词学专家,篇题目《抒情传统的典律转换》就是他起的,十分妥帖。还有顾红梅女士邀请我在《书城》的“知本读书会”作了《宋词与中国抒情传统的美学发展》的讲座,竟一气讲了两个半小时——多亏听众的包容!
有一回老友贺圣遂见我说看了谈王国维《人间词话》那篇,说好,敢批评王国维。他说研究王国维的“境界说”汗牛充栋,而我的“新见”触及了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欣欣然有得色,然而回头想,当时清华国学院的王国维、陈寅恪和梁启超诸先生是何等气象,虽然学术乃公器,有不同意见可商讨,但他们所建立的现代学术范式至今仍具垂则的意义。有人贬低陈寅恪先生的学问,却出言轻狂,似乎很了不得的样子,我只觉得好笑,如果想要刷存在感的话,也属下策吧。
去年11月里受邀在古籍书店的博雅讲坛作了题为《才女不累——李清照与抒情传统》的讲座,先是我在微信圈里发了海报,有点评说:“踢馆艾朗诺。”那是老同学的戏言,使我自警。前两年艾朗诺教授的《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的中译本出版,我的题目看似来意不善,但我无意成为那类专踢海外大咖学者的勇士,没有那种上纲上线的本领,其拙劣踢法令人掩面失笑。我与艾教授并无交往,但很钦佩这位哈佛前辈,读过他的关于欧阳修、苏轼的著作,这本写李清照的也非常扎实,给我很多启发。因此我的讲座开场白就特意致敬艾先生,说“才女不累”只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别作一解,指出明清以来李清照受到词家们一致而高度的赞扬,对其改嫁问题的争论限于历史与道德领域,说明学科界限更为专业化,而抒情传统更具文学的自主性,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促进作用。
有点像临时抱佛脚,一家一个案,需要看很多材料,手头有的不够用。特别注意龙榆生、唐圭璋、夏承焘诸先生的著作,都是朱祖谋的学生,通过他们也稍能明了晚清至现代的词学传承,同气连枝,风义相尚,令人感奋。近年来他们的词学著作重新整理出版,泱泱大观。中华书局的郭时羽女士给我寄来她编辑的龙榆生的《词曲概论》等四种,于是根据新版我把书稿的引文审核了一遍。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及续编、《白石诗词集》等都是从孔夫子网上购得的,两三天就能到手,比跑图书馆便利得多。不少书如唐圭璋的《词话丛编》、宇野直人的《柳永论稿》等,是通过我的博士生韩小慧,常常立时三刻从微信传来电子版,更节省时间和空间。我想他能获得这些,也一定是付费的。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对于策划选题与给予帮助和鼓励的朋友们,对于文艺社和本书责编胡曦露女士,谨表诚恳的感谢。自知无论在立论与词家研究方面尚有不少值得细究与展开的地方,诸如对于柳永作品的“类型”分析、把一些谣传八卦的批评当作史料以及苏轼的自我“虚构”等问题,这里就不啰嗦了。毕竟这是个“急就章”,难免有思虑欠周、言不达意之处,万望方家赐教为祈。
2021年1月25日于海上兴国大厦寓所
书籍介绍
本书从“形式”方面重新考察词曲的发展史。选取温庭筠、欧阳修、柳永、李清照、苏轼、姜夔等词人,最后以关汉卿压轴,作为“曲”的代表,一家一个案,尝作名篇细读。沿袭中国“韵文”大传统中看重的“抒情传统”的发展线索,勾勒诗词曲之间的流变,而凸显个别词曲家的特殊风格及其贡献。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6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赚了(120+)
- 下载速度快(665+)
- 简单(428+)
- 体验好(553+)
- 速度快(457+)
- 体验差(638+)
- 赞(459+)
- 收费(593+)
- 无多页(119+)
- 强烈推荐(623+)
- 差评(346+)
- 引人入胜(556+)
下载评价
- 网友 家***丝: ( 2024-12-25 10:49:19 )
好6666666
- 网友 习***蓉: ( 2025-01-12 03:28:22 )
品相完美
- 网友 曾***文: ( 2025-01-17 14:25:3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宫***凡: ( 2024-12-20 00:27:37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訾***雰: ( 2024-12-28 06:39:37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晏***媛: ( 2025-01-03 07:36:32 )
够人性化!
- 网友 步***青: ( 2025-01-15 21:00:17 )
。。。。。好
- 网友 融***华: ( 2024-12-26 13:52:40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游***钰: ( 2025-01-01 12:42:0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索***宸: ( 2025-01-01 19:18:18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谢***灵: ( 2025-01-10 01:07:1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郗***兰: ( 2024-12-23 12:52:3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孔***旋: ( 2025-01-03 11:29:35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訾***晴: ( 2025-01-15 05:10:53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车***波: ( 2025-01-12 16:30:00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宓***莉: ( 2025-01-11 19:07:2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喜欢"词曲吟唱的中国(“九说中国”第二辑)"的人也看了
Solid Edge ST4钣金设计实例精解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CAD/CAM软件精品教程系列:Pro/Engineer野火版5.0实用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爱丽丝之冬.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Go程序设计语言(英文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理论与技术/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民居保护与文化地理研究文库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漫游中国系列丛书.陕西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极真空手道入门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趣味语文 趣味数学+趣味猜谜+趣味科学精装彩版4册 6-9-12岁儿童益智读物 一二三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 幼儿思维训练益智故事书 幼儿左右脑思维训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Web Design for Dummies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中文版Maya 2020基础培训教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DL/T 5250-2010 汽车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李叔同弘一法师全集3册 李叔同禅心人生+人生没有什么不可放下+从容淡定过一生李叔同传+人生哲学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 李叔同传记 弘一法师的人生智慧全3册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2年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教师招聘考试袖珍宝典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6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