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迷恋互联网思维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别再迷恋互联网思维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从互联网企业领袖到传统制造业大佬,从智能手机到家电、餐饮、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人人热议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但目前流传的互联网思维无疑过于片面,对大众而言带有迷惑性,使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功成名就的商业怪才们似乎都有一套自己的“独孤九剑”,可是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一代代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和衰落,正如其他行业公司的兴衰一样,遵循着共同的商界规律。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但我们不应盲从,对社会形态、消费者心理、本身所处的行业生态的理解至关重要。本书从趋势分析、产略规划、产品策略、盈利模式、传播渠道、组织机构等多方面剖析,理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形成相应的商业思维。互联网思维并非凭空而来,经营从来没有*法则。从商业的本质出发,才能把握真正的商机!
书籍目录:
序:被神化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并不神秘,不需膜拜,但要利用。
不要神化互联网思维,它只是商业思维的一种。
章:互联网思维是成功者的语录
1.1 互联网只是冰山一角
科学技术一直在推动商业发展
近年来信息科技一枝独秀
互联网只是未来的一小部分
1.2 互联网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
大工业时代:机器生产扩大规模
现代商业:全球化产销
互联网时代:提升传播能级
1.3 互联网思维不是万灵药
第二章:风口之下
2.1 跨越鸿沟是风口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2.2 市场演进有风口
出现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风口
2.3 市场细分创风口
独占很难
细分也能创造风口
突出设计感
2.4 创造蓝海新风口
第三章:向左走,向右走——战略选择
3.1 既有兵贵神速,也有欲速则不达
兵贵神速
欲速则不达
道有快慢,术则唯快
3.2 既可专注,也可多元
成功企业,多元化是迟早的事
保持一点不专注,才能及时转身
3.3 既有产品的专注,也有战略的专注
倾己之力是专注
扬己之长是专注
克敌之短是专注
竞争战略里的专注
3.4 从专注到定位,再到“No.1”思维
定位不是大毒草
定位才能达到No.1
重新定位对手,创造自己的No.1
3.5 互联网时代不需要战略规划吗?
第四章:极致的白日梦——工匠精神管用吗
4.1 辩证看极致
精益求精的古老哲学
过犹不及的道理
要极致,也要平衡
重新理解极致
4.2 极致的体验
用户体验是老生常谈
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思维的体验PK
从需求理论看极致体验的三个层次
极致体验的误区:尖叫思维
4.3 极致的产品
产品功能的取舍
产品也需要不专注
产品不同阶段的策略
4.4 极致的开发
快是迭代,慢也是迭代
迭代的风险
我们应该迭代什么
第五章:真正的谎言——谎言重复一千遍还是谎言
5.1 口碑营销都是局
口碑营销古已有之
其实全是心理学
呕心沥血的口碑营销
酒香也怕巷子深
5.2 爆点与粉丝的陷阱
爆点是把双刃剑
粉丝的四个境界
得粉丝者未必得天下
5.3 传统媒体不死
传统媒体从未离开
传统媒体的新生
互联网传播不便宜
新旧融合是正道
5.4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传播困境
专业团队难建
效果标准难定
不节省广告费
品牌形象怕毁
第六章:“免费”的皇帝新衣
6.1 互联网的免费基因
6.2 传统行业早有免费策略
北宋的“免费思维”
传统领域的交叉销售
传统领域的交叉补贴
6.3 免费客户的价值
免费的代价
免费的模式
免费的窘境
定价的回归
第七章:权利的游戏——渠道依旧为王
7.1 难舍难分的门店
无门店餐饮之殇
“互联网 ”不减门店
“门店 互联网”的未来
7.2 踏上实地的电商
互联网电商的细分
男装典范的陨落
线上摔倒,线下翻身
线下崛起,线上延伸
终将降落的纸飞机
7.3 无法割舍的分销
不新鲜的“无分销”
手机分销的“罗生门”
高耸入云的“天猫大厦”
7.4 线上分销的崛起
强势的手游渠道商
低效率的微商分销
不断壮大的中间商
作者介绍:
? 陶旭骏:
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通信战略总监,曾任职于中国联通、美国TMNG管理咨询。合著有《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
? 陈 平:
就职于中国移动,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客座教授。
? 刘 羽:
曾任职于摩托罗拉、维珍移动,现任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通信战略首席顾问,北京邮电大学EMBA联合会主席。合著有《移动的帝国:日本移动互联网兴衰启示录》。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拥有国外专业研究机构背景,而且对互联网行业具有长期的理论研究和调查实践,内容既有深度,又轻松可读,作者还根据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热门现象绘制了漫画,直观诙谐,对读者更具有说服力和借鉴性。本书能很好地帮助读者梳理互联网产生到现今的发展脉络,*主要的是帮助读者认清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以结合商业思维对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和管理。
书摘插图
竞争战略里的专注
企业需要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来存活和发展。通过一个合理的竞争战略,有可能找到获得竞争优势之路。
迈克尔.波特的商业竞争理论广为流传,而近几年又颇受争议。广为流传是因为几乎所有商学院的战略课都会提到该理论,而且也会把波特的书作为参考书让学生去读。颇受争议,主要是因为波特大师自己参与创立的咨询公司摩力特
(MonitorGroup)
已经倒闭了
。这样一个算命大师没算准自己的命运,在互联网上引发无数评论。
在波特的通用竞争战略中,差异化和聚焦战略也是“专注”思维的重要来源。
虽然这个理论发表距今已过去了36年,但到现在为止的几乎所有商业战略,都是这三个思路的变化和组合。客户之所以选择某个产品和服务,原因无非就是:要么感觉便宜、要么感觉更好,或者兼而有之。因此,各种五花八门的市场竞争战略,都是围绕如何做到让客户感觉更便宜、更好而形成的。
成本领先
:
专注于成本、追求价值
成本领先战略,说白了就是我能比你更便宜。在这个战略下,企业必须有成本优势,推出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比竞争对手便宜。成本优势的来源,可以是内部管理好,也可以是规模大,还可以是有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可以从成本上阻挡竞争者。
但是,把东西卖得便宜不算是成本领先。成本不比别人低,定价却比别人低,这是“勇敢的心”,不是成本领先。
低成本也不仅仅是指低端市场策略。其实,成本领先战略的公司也有卖高端货的。雷克萨斯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高端市场产品。
丰田在1982年以奔驰和宝马为标杆来设计汽车,花费6年时间、投资5亿美元进行研发。但是当时丰田采用和奔驰宝马完全不同的方式来生产汽车。德系豪华车设计领先,不太考虑成本。因为产品价格高,为了提高性能、增加功能,加上德国的工人成本很高、假期很长,这些都导致整车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日本人是长期在低成本下生产汽车的。利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零缺陷质量管理、即时生产体系以及高效率的供应商网络,丰田在质量和成本之间平衡得很好。相反,奔驰的
S
级车几乎是完全手工打造的奢侈品
。于是,雷克萨斯在1989年推出
LS
400车型的时候,定价比奔驰
S
级轿车低了
3万美元,并宣称质量和性能与之相当。
当然,为了弥补品牌影响力的不足,丰田瞄准年轻精英阶层,推出更为周到的服务体系——全新的4S
店和展厅网络以及全生命周期质保承诺
。
高质量、低成本,是成本领先战略的极致追求。
互联网思维常常讲免费模式。免费模式的某些例子看上去像是变相的、化的成本领先战略,但实际上其本质是不一样的。成本领先只是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手段来压低成本,但做不到免费。在成本领先状态下,低价也可以赚钱。免费模式归根结底是吸引客户,达成规模,然后在别的地方赚钱。免费产品本身不可能直接赚钱。
虽然大家都公认免费模式是互联网思维的特征,但是在还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免费模式早已存在。电台电视免费收听收看,但是要插播广告,这是一种免费。商品是免费送的,但是得购买配件,这是延伸销售,也算一种免费模式。
现在还有一种真免费,就是烧钱换市场。虽然还不知道怎么赚钱,但是产品和服务的人气很高,于是有大笔的风险投资注入来维持这个烧钱的过程。这种做法也不是成本领先,姑且算作“存款领先”。
差异化
:
专注于扬长避短
,
单项优势做
差异化战略就是和对手不一样。执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要推出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可以差异化,品牌也能差异化。
小米在初创品牌时,品牌号召力远不及现在。当时国产品牌和洋品牌相比还比较“土”。但小米产品“发烧”的概念很吸引眼球,并且通过硬件性能等方式体现出来,确实有很好的技术支撑。样子不难看,性能属于发烧级,用户还能提意见参与改进软件,这些产品概念很独特。
小米的传播和销售也很独特,这也是雷军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支点。
一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以及雷军的个人号召力,树立品牌推广的优势地位。这一点别的手机厂商不太能模仿,因为雷军的个人品牌太突出了。他是话题人物,容易引起目标客户群的注意
(
初期的目标客户群是
IT
发烧友、通信工程师
)
。他运用社交媒体很有一套。这是个每时每刻都不能掉以轻心、极其累人的活,并非所有公司
CEO
都能做到
。在隔海相望的日本,软银的总裁孙正义也精于此道。
二是初期只通过网络电商的方式销售。其实小米作为一个初创品牌,产能不足是个劣势。但玩起饥饿营销之后,反而吊起了大众的胃口。只在网络销售产品也很符合互联网精神,与品牌形象很匹配。当然,现在小米也发展了不少线下渠道。
第三点,当然也是重要的一点是,小米的东西不贵。宣扬互联网思维正好支撑了小米物美价廉这个卖点。消费者需要一个理由来相信一个便宜的东西不是因为原材料便宜、工艺档次低。使用互联网思维调动网友参与来做开发、利用电商来销售,这两个理由听着蛮有说服力,不少人会相信。
到这里为止,小米手机成了发烧手机里便宜、便宜手机里发烧的。专注于互联网概念,小米打出了性价比的差异化牌。
差异化战略可以引出“专注”和“
No
.1
”
思维。因“专注”而独特,因独特而成为“
No
.1
”,
获得差异化优势。
执行差异化战略的公司,必须专注于自身的特点,打造不同于别家的能力,而不是追求全面发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追求全面发展无疑会毫无建树。发展出特点之后,就要创造出具有独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来。在传播的时候则强调这种独特性,营造在某个领域“我是”的口碑。
聚焦
:
专注于小规模市场
,
小范围里做
聚焦战略就是盯着一个小市场做到极致,比对手做得更好。更好也有两种方向:(1)
成本更低
;(2)
针对小众客户
,满足独特的需求,体验更好。
专注于一个细分市场的思路,为很多企业所采用。对于后进入市场的企业,尤其应该如此。
廉价航空是典型的低成本聚焦。国外有著名的易捷航空
(EasyJet)
、亚航等
,国内有春秋航空。春秋航空在飞机上不供应餐食,需要的话需另外购买。其座位要比一般的航空公司更窄,这样就能多放些座位,压低成本。行李限额只有7千克,超过了要付费,而一般航空公司有20千克。空乘主要不是进行服务,而是销售各种商品、食品和饮料。但以上都不重要,因为它的票价便宜。
小众客户聚焦,显著的例子包括各种奢侈品、豪华跑车、专业产品。莲花跑车算是跑车界的小众产品。简化的内饰和附加设备、超级轻量化的车身,一切都是为追求极致驾驶性能而设计的。这种车坐上去谈不上舒适,注定只能卖给真正热爱驾驶、而不是想彰显身份的跑车发烧友。
聚焦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有什么区别?
聚焦战略是瞄准一个小众市场。企业发现有一个客户群有独特的需求,而自己在满足这种需求方面正好有优势,就可以采用这种战略。
差异化战略则是满足相对较大的客户群的某一种比较普遍的需求。企业在这个方面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就会采用这种战略。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想做差异化,一不小心却做成了小众市场。本来以为是大家都会有的需求,结果却只有少部分人愿意为这种需求买单,结果将差异化战略做成了聚焦化的小众市场。
相反,也可能原本只是想做个小众市场,结果却不断壮大。本来是面向某个小众市场的产品,结果这种需求被扩散到大众市场,成为一种主流需求。
也许举的例子不恰当,前者就如锤子手机,后者则如小米手机。
锤子手机从情怀入手,强调以工匠的精神精心打造,不拼配置、不拼性价比。这种宣传的调子通过社交媒体的发酵,的确非常有效地实现了大范围传播。老罗团队初始的想法应该是通过这种传播来进行一次用户教育,将用户关注点从小米的性价比优势上移走,并形成自身的差异化优势。这不是瞄准小众客户的节奏,而是直击所有人的需求。
但这个策略暂时还没有成功。
首先,初期发现的手机质量问题,对工匠精神和情怀的破坏力极大。其次,被情怀和工匠精神打动的消费者,似乎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不得不承认,这还是针对单一细分市场的定位。用户教育需要时间、耐心、机会,还有巨额的资金投入。
小米手机的巨大成功,被无数人解读了无数遍。从竞争的角度,一开始从米聊粉和硬件发烧友入手,可以归类为一个小众市场聚焦的战略。
用户参与的快速迭代开发方式、发烧的硬件配置和高性价比的定价,都高度符合这个小众市场受众的习惯。这个目标群大多是电子、软件、互联网从业人员或爱好者。他们熟悉器材,不喜欢没有价值的花哨功能。在
PC
时代这些人热衷超频、换配件
;在智能手机时代喜爱刷机、跑分。他们希望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能参与产品改进会极大提升他们的自我满足感。
在电子消费品市场的舆论环境中,这些人大多是意见领袖,活跃于各大论坛和社交媒体。他们的好评对小米手机品牌的提升有很大帮助。而的帮助,则是把硬件发烧和性价比给生生变成了手机行业新的产品优势。后来各大手机商都意识到,和苹果比体验实在没什么生路,都挤到了硬件跑分这条路上。不管怎么样,本来是发烧友的乐趣,现在成了评判手机竞争力的要点。
这样,小米建立了手机价值的新标准,并在这个标准之下取得了优势。它已经不再聚焦于发烧友,而是采用了基于性价比的差异化战略。由于其强大的号召力,在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终形成了全面的竞争优势。现在的小米,甚至已经可以采取成本领先策略了。雷军提出的7字诀完全体现了他在小米初期的战略思路,也完美地实践了我们所熟知的这些战略套路。
首先是明确的战略目标,要在非常短的时间里累积起极大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这样能迅速建立起行业优势,并不断获得资本注入。因此需要专注以便集中优势资源
(
聚焦战略
)
。利用产品迅速迭代和用户互联网方式参与开发,不断创造传播的机会,也是快速增加口碑的手段。
产品要做到极致,但不可能在任何方向上都做到极致,因此应聚焦于目标人群关心的那些特质去做到极致。由于口碑营销的作用,这些人群会引导整个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认可“硬件发烧”和“性价比”这两个概念。由于在这个概念上的领先,小米手机能够建立起和别的手机厂商有差异的竞争优势。然后利用规模优势,达成成本优势。
媒体评论
过去十多年来,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既是一场思维革命,又是一场工具革命,当它如血管般渗透到每个产业的尾端时,它在颠覆世界,也在颠覆自己。特别是在移动端逐渐替代个人电脑的过程中,一些过往被视为铁律的“互联网真理”似乎也面临一次价值重估。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非常火爆,作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思维,冷静地思考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并且试图破解对互联网思维的神化。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确实有着区别于传统观念的思维方式,但不能将其神化。作者的观点很值得大家借鉴、思考。
——吴鹰,
UT
斯达康公司创始人、中泽嘉盟董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之下,互联网思维能不能成为管理理论的新经典?本书客观评价了互联网思维的得与失,也厘清了某些过激理解。正本清源,互联网思维之本,仍然扎根于对社会、经济和行业生态的正确理解以及高超的经营巧思。推荐此书给想要学习互联网思维的朋友们,在众多赞歌之中,这是一种别样的声音。
——吕廷杰,电信及互联网行业知名学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层出不穷的各种互联网创新背后的商业本质及其在以往商业理论中的解释。用户行为确实变了,需求也升级了,但用户价值没变,商业本质没变。传统行业的竞争力需要升级,而不是恐慌性转型。
——吴海泉,美的集团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
不管愿意不愿意,传统行业中艰难成长起来的企业,不得不面临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本书出现得正是时候,给希望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家们一个冷静的视角,客观地看待有些过热的互联网商业思维。只有回归经营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许志华,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互联网从业者,此书读来很有帮助。很多创业者赶上了互联网的风口,取得了成功,但在面对不利的趋势时也很快湮灭。面对新浪潮,不能迟钝,更不能盲从。此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杨虎,上海卓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前言
被神化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2014—2015年非常火热的一个词汇。
在百度上搜索“互联网思维”,约有133万个词条,而搜“北京雾霾”却只有127万条。看来大家对互联网思维比对呼吸更关心。
这个词的火热,和互联网大佬们的推波助澜有关系,而且在传统媒体和网络空间上都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随着讨论气氛的进一步热烈,黄太吉、雕爷牛腩、马佳佳都被媒体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新实践者广为传播。卖情趣用品的马佳佳给万科上起了房地产营销课。还有那个号称第二年要拿出1亿元奖励团队的青年创业家,都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极大关注。
不过有趣的是,情趣用品现在好像卖不下去了;
1
个亿终也没有拿出来。其他很多被推崇为互联网思维的案例,都很少能像小米那样风光无限。
现在的确有不少人将互联网思维奉若神明。他们坚信唯互联网思维必胜,似乎互联网思维会颠覆一切旧思想,打倒一切旧商业。也有不少人开始对互联网思维嗤之以鼻,因为被打上互联网思维标签的很多神话案例破灭了。
不管是互联网大神的互联网思维,还是传统大佬柳传志和张瑞敏的解读,都是基于他们自身的成功经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传统的、经典的企业战略理论和营销管理理论都过时了。相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思维”都可以用传统经典来解读。很大程度上,互联网思维只是在用互联网时代的语言重新诠释商业和营销的本质。
互联网并不神秘,不需膜拜,但要利用。
作为商人、营销人,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正如在18、19世纪蒸汽机的兴起,
20
世纪电话、电报的普及一样,每一次技术发展的大潮都会产生新的想法和做法。当代人确实需要了解和充分利用互联网。当然,现在我们不会说“蒸汽机思维”“电力化思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所以顺应技术的发展来调整生产、管理和营销的思维,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每个时代的商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现在有个网络说法叫“吓尿指数”,说的是如果一个过去的人穿越去未来,会在多大程度上被当时的新技术“吓尿”。对比起来,一个古代人穿越去观看二战和一个二战时代的人穿越到现在,哪个人更会被“吓尿”呢?这基本能够对比出时代进步的幅度。人力、畜力相比蒸汽动力和电力,通信基本靠喊相比电报电话,有天壤之别。而手机、电脑、互联网,本来就是20世纪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互联网还只是通信和信息科技领域中的一小部分。过分夸大互联网在社会发展和商业中的地位,会让人忽视其他重要领域的新科技成就,而那些成就也同样是现在这个辉煌时代的基石。
比如:从易趣到淘宝,电商的发展不仅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物流和运输行业、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居功至伟。又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直接的基础就是无线通信的技术发展到了第三代,数据通信可以通过无线传播实现了,接下来才有智能手机兴起的过程。
互联网是一种连接的应用。第三次科技浪潮确实存在,但并不能将其神化和膜拜。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而不是抱着“信互联网成土豪”的心态。
不要神化互联网思维,它只是商业思维的一种。
对于普通人来讲,学习和借鉴成功人士,一直是一种向往进步的表现。但是,学习并非盲从。成功人士推崇互联网思维的内在逻辑和原因以及他们实际的行动,都是要作为我们学习的信息,而不能只是学习成功者的语录。
小米现在并没有如雷军所言专注于开发手机,而是积极试水各种电子产品,已经可以看到其清晰的发展路径:米聊—
MIUI
系统—小米手机—小米路由器和智能
IT
周边—小米各种电器
。这是一个打造智能生活生态圈的格局。创业初期需要专注,站稳脚跟后则不必然如此。所谓专注,并非只做单品。所以只看语录,就不能理解这些现象。
江湖流传的互联网思维制胜的故事里,有的确实是成功了,但只是事后总结了几点成功经验往互联网思维上靠;有的做的和说的并不是一回事;有的是博个名声方便融资时讲故事;有的红了一时随即就不见了;有的其实就是给老故事套了个互联网的外衣。
其实互联网大佬们非常清楚什么是真牛,什么是吹牛。前面讲到要分红1个亿的公司,
之所以没有得到俞敏洪的投资,恰恰就是因为这句话。如果这种博眼球的言论算是宣传互联网思维的话,只会起到反作用。
当然互联网思维里面有很多有意义的新观点、新思路,值得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的经营中去学习。但是一定要看到其本质,才有可能用得好。如果只是学点皮毛,照着别人的成功故事复制,结果一定会坏了大事。因为你根本没搞懂当年人家为什么能成功。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咨询顾问,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互联网基因,能做好这样的事情吗?我们做不好这个,是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互联网思维?我很想大喊一声:不是的!世界上没有互联网思维和传统思维的区别,只有正确和不正确的思维。
那么为什么互联网思维会受到如此追捧?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它很简单。我们都愿意相信简单的事情,就像总有人相信吃绿豆能治百病,学了成功学就能成功,喝了心灵鸡汤就会幸福。盲信和曲解成功者的语录,对真心想要拥抱互联网的传统行业经营者以及不熟悉商业规律的草根技术创业者来说,真的只是买了一本“如来神掌”。
我们写作本书,是希望传统行业从业者和草根创业者,在互联网思维之外,看到其他的东西,回到商业的本源去寻求事业成功的路径。因为那些互联网思维的成功案例,本来也是如此。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因为互联网思维并不成体系,也不是很严密,很多更像是禅宗公案而不是商业思维方法论。我们试图将其归纳到战略的环境分析、营销管理的
STP(
市场细分、目标人群、定位
)
和
4P(
产品、定价、宣传和渠道
)
体系中
。但是有一些互联网思维的关键词是跨界的。比如“快”既可以理解为战略决策和执行要快,也可以理解为产品开发要快、迭代要快。这就使得写作的结构很难确定。
后,我们还是用了战略和营销两个层次来叙述。因为在实际的经营中,一般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环节。虽然现在这些知识已经非常普及,但如果有一些经营者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经营学的内容,也可以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些经典理论知识。我们无意在本书中大篇幅介绍这些理论,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原文。本书的目的仅仅是想利用这些理论和体系来建立一个解释、剖析互联网思维的结构。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看着互联网商业明星们不断成功,加上媒体的持续推波助澜,互联网思维简直成了一个成功学宝典。希望通过本书,能够让大家更客观地看待互联网思维,不再“互”思乱想。
书籍介绍
从互联网企业领袖到传统制造业大佬,从智能手机到家电、餐饮、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人人热议互联网思维的时代。但目前流传的互联网思维无疑过于片面,对大众而言带有迷惑性,使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功成名就的商业怪才们似乎都有一套自己的“独孤九剑”,可是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
一代代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和衰落,正如其他行业公司的兴衰一样,遵循着共同的商界规律。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但我们不应盲从,对社会形态、消费者心理、本身所处的行业生态的理解至关重要。本书从趋势分析、产略规划、产品策略、盈利模式、传播渠道、组织机构等多方面剖析,理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形成相应的商业思维。互联网思维并非凭空而来,经营从来没有万能法则。从商业的本质出发,才能把握真正的商机!
※推荐语※
过去十多年来,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既是一场思维革命,又是一场工具革命,当它如血管般渗透到每个产业的尾端时,它在颠覆世界,也在颠覆自己。特别是在移动端逐渐替代个人电脑的过程中,一些过往被视为铁律的“互联网真理”似乎也面临一次价值重估。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这两年“互联网思维”非常火爆,作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互联网思维,冷静地思考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并且试图破解对互联网思维的神化。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佼佼者确实有着区别于传统观念的思维方式,但不能将其神化。作者的观点很值得大家借鉴、思考。
——吴鹰, UT斯达康公司创始人、中泽嘉盟董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之下,互联网思维能不能成为管理理论的新经典?本书客观评价了互联网思维的得与失,也厘清了某些过激理解。正本清源,互联网思维之本,仍然扎根于对社会、经济和行业生态的正确理解以及高超的经营巧思。推荐此书给想要学习互联网思维的朋友们,在众多赞歌之中,这是一种别样的声音。
——吕廷杰,电信及互联网行业知名学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向我们揭示了层出不穷的各种互联网创新背后的商业本质及其在以往商业理论中的解释。用户行为确实变了,需求也升级了,但用户价值没变,商业本质没变。传统行业的竞争力需要升级,而不是恐慌性转型。
——吴海泉,美的集团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
不管愿意不愿意,传统行业中艰难成长起来的企业,不得不面临互联网带来的颠覆。本书出现得正是时候,给希望拥抱互联网的企业家们一个冷静的视角,客观地看待有些过热的互联网商业思维。只有回归经营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许志华,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是互联网从业者,此书读来很有帮助。很多创业者赶上了互联网的风口,取得了成功,但在面对不利的趋势时也很快湮灭。面对新浪潮,不能迟钝,更不能盲从。此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杨虎,上海卓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9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txt(606+)
- 超值(338+)
- 值得下载(303+)
- epub(581+)
- 体验好(210+)
- 体验满分(271+)
- 微信读书(627+)
- 还行吧(390+)
- 四星好评(106+)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玉: ( 2025-01-13 05:32:44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曹***雯: ( 2025-01-10 22:41:02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常***翠: ( 2025-01-04 19:20:01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车***波: ( 2024-12-22 18:40:5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宫***凡: ( 2025-01-01 05:04:13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后***之: ( 2025-01-08 04:57:5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饶***丽: ( 2025-01-15 03:33:38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蓬***之: ( 2025-01-03 23:11:41 )
好棒good
- 网友 国***芳: ( 2025-01-02 01:02:06 )
五星好评
- 网友 宫***玉: ( 2024-12-29 01:31:36 )
我说完了。
- 网友 温***欣: ( 2025-01-08 07:14:37 )
可以可以可以
- 抗联一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2021高中必刷题生物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生物必修1高中生物辅导书高一上册同步训练课本新教材高一上册练习题讲解练习册基础辅导书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微观经济学(现代经济与管理类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大纲(第8版2021)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第三只眼/曼陀罗悬疑馆 智绪彪 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高陽作品集.紅樓夢斷系列(新校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母鸡萝丝去散步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我的非洲之旅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新华书店自营店】凯叔水浒传 巾帼胜须眉,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 赋能教练 : 做赋能的教练型领导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5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4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3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