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经 老子道德经 双色注音诵读手掌书 熊春锦校勘马王堆帛书版 亲子系列书籍 熊春锦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书 mobi 在线

德道经 老子道德经 双色注音诵读手掌书 熊春锦校勘马王堆帛书版 亲子系列书籍 熊春锦精美图片
》德道经 老子道德经 双色注音诵读手掌书 熊春锦校勘马王堆帛书版 亲子系列书籍 熊春锦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德道经 老子道德经 双色注音诵读手掌书 熊春锦校勘马王堆帛书版 亲子系列书籍 熊春锦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0173659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05
  • 页数:121
  • 价格:13.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19 17:37:57

内容简介:

《德道经(注音版)》主要内容:问世两千五百多年的《德道经(注音版)》,被后世尊为“天书”、“哲学诗”、“万经之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闪耀着她的光辉,到处都留下了她不朽的足迹。《德道经(注音版)》饱含着无比宏大的宇宙真理,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广大领域,更蕴含着超越生命的修养至理,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而深远的智慧,是一部地道的“百科全书”。

作者老子,春秋楚国人,姓李名耳。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熊春锦先生,当代享誉中外的国学名家,国学底蕴深厚。他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以大系统论为指导,以科学的考究态度和严谨的考证依据,查证原貌,澄滴流弊,恢复了《德经》为上《道经》为下名为《德道经(注音版)》的原旨,还老子“淳德归道”之本意。

本袖珍本《德道经(注音版)》与《德道经(注音版)》诵读录音CD和配套《德道经(注音版)》大字拼音诵读本配套发行,特别适用子“胎婴虚养”、“幼儿养性”和“少年养正”阶段的慧智性教育,培补五德,使五德充盈而复归于德“一”的状态,从根本上使心脑相通,从而启迪先天的慧性,是培养道德心灵和慧智头脑的核心经典读物。


书籍目录: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五千言的《德道经》,由于居于○用于一,而宇宙和万物又都是道和德所化生长养,因此老子学说是人间的绝学,是宇宙万物的真理,是包罗万象无出其右的哲学,是汇集和总结了以黄学为代表的、古代数千年修真方法和经验精华的一部万经之王,是中华修真学中最好的一本教科书。

我们学习《老子·德道经》,涉及到一个如何实践《老子·德道经》的问题,这是学习任何东西的要害,是关键。不能转化为实践的学问,那么她的生命力也就是有限的。老子是通天彻地的学者,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实践家,他的五千言蕴藏着系统性极强的实践方法论,只是常人难以解析出来。这是因为中国修真学自古以来就形成的“ 隐喻藏诀 ”的教学特点所规定的。大家历代都在自觉遵守着这一教学的法则。这个修真教学法则就是大家虽知却难以破解的“隐喻藏诀”!运用大智慧,将宇宙自然真理与实践方法水乳交融地注于笔端写成文字,使后学者可以站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德者见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启迪智慧,进行实践。这种写作方式,常人难以想象,圣人大智能者却是信手拈来。老子五千言就是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万经之王。我们在学习和解析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和注意这些重要特点。解析《老子》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从哲学观、社会学、人文学等等方面去进行解析。虽然我们运用后天智识站在任何一个学术领域去进行研究解析,都会有所收获,有所领悟,但是这还不是主要的,研究黄老之学主要还是要立足于“ 修之身 ”这个基础而进行深刻的解析。因为中华文化就是一部以道文化为根源,以德文化为主干的文化,在老子之前的时代已经形成了系统性极强的道德文化。中华道德文化就是一部“修之身”的文化,修真身是真实承传中华道德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孔学亦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民族的大智慧的学说全部都源自于“修之身”的实践,没有“修之身”也就没有大智慧。

解读《老子》就要高度地重视解开“修之身”的方法论,因为修真学界对于凡是有关涉及天人合一的内容,都进行着隐喻藏诀式文字记录和传授教育方法。而且这一特点,并不是中国修真学界的唯一现象。世界上各国几乎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例如,牛顿就认为《圣经》中藏有密码,因此他在科学领域发明发展的高峰时期,突然坚定地离开了他所钟爱的科学研究界,转而研究圣经中的密码,他埋头一研究就是几十年,真可谓孜孜以求!他破解了圣经中的密码没有?这个我并不知道。但是有报导说,他所研究的笔记草稿可以堆满一个房间。那就是他几十年研究心血的结晶。

世界级著名预言家,法国的丹玛切诺斯也是这样,他将自己在慧观中的发现,世界发展中将会出现的每一件大事的预言全都记录下来,但是却又将每一首预言诗之间的篇序全都打乱,使人们对发生事件的时序摸不着头脑,并且对每一件将要发生的事都是采用用隐喻的方法藏在他的诗句之中,并不是直言其事。直到大事发生以后,人们才能从中发现,哦,原来他的预言诗中这一首是讲此事的!当然,西方世界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我也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在我们东方,藏诀和隐喻那就更加比比皆是,中国现在发现的最古老的隐喻藏诀真本要算《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帛书甲本。这是现存最古老的隐喻藏诀真本啊!汉代以后,象诸葛亮的《马前课》,以及后来的《烧饼歌》、《推背图》,以及大量的丹经书藉《周易参同契》等等,都属于非恒道的经典书籍。许多人并不知道大中华之所以在古代称之为神洲,那是因为众多祖先“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结果。历史上自从汉代儒学占据社会主流以后,就已经没有多少人从心中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就是中华道德文化,古老的中华文化就是实践道德的文化,是“执生”的文化,是“修之身”的文化,是常道与非常道共存,是指导人们从常道向非常道实践转变的文化,是引领人们进入非常道的文化。在历史上我们民族以修之身为根本、为基础、为前提的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被我们社会中没有进行修之身实践的人,被人们自己愚昧和私欲产生的自以为是所逐步地抛弃,特别是黄老学说,伤损最为惨重。

对这些现象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所以,对于黄老学说的研究,我们要高度重视原文原字,也可以整理一篇破解地讲一篇,争取早日还黄老学说的真面貌,为民族的复兴尽点绵薄之力,这是一个大的心愿。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坚持要用帛书甲本来解老的原因之一。其他版本都因为后人不知道老子原著最大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象喻藏诀论修身”而言德道。所以就轻率地用个人后天仅有的智识篡改老子的原著。当然在历史上既有好心办坏事的人,也有的人是别有用心而妄改的人。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帛书甲本和我们编辑出版的这本注释本,里面就含有西方人所说的“密码”待解。几千年以来,无人公开破译这其中的密码,因此也就为版本的真伪争论不休。我们能不能破解呢?这些年来我们其实早就在按照解密《老子》的教学道路在进行着,在教学着,只是没有公开我们的研究方法和透露其中的关窍而已,我们一直在运用着一种启迪式、逆向思悟式的方法教学,希望大家都能主动寻找到这把解密的钥匙。我们反复强调过道一章和德一章是整部老子的总钥匙,而德一章是整部德篇的钥匙,道一章则是整部道篇的钥匙,这两把钥匙掌握了,整部老子学起来实践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破解象喻藏诀,要靠大家的悟性,灵慧的悟性去发现,发现了就深入探索,都是可以自己找到的。大家只能在我们的《老子·德道经》版本中去发现,因为我们的版本中全部保留着帛书甲本的修真学异构象形表意字,是为了区分常义字和修义字。实际上我们古代的文化文字就是修真学的文字,只是后来被常道化以后搞混了。我们在《老子·德道经》中特意没有删除这些修真学异构象形表意字,有的字已经尽可能列入正文中,有的则还是藏在正文下边的注释中。《老子·德道经》我们出的第三版中已经尽可能全面地去恢复甲本的原貌,但是仍然有一些还藏在下面的注释内,所以大家一定要结合着看。我们自己校堪的注释大家都应当认真地看,因为我们的注释跟人家的有些不同,里面放着钥匙。拿到第三版,大家也许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发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

经典诵读,是实践《老子·德道经》和其它著名经典,达到和产生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治自己和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方法;经典诵读是个人和家庭进行道德修养、修真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典诵读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符合汉字和汉语内在客观规律性的独特的学习方法;经典诵读,是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特点和民族教育特征的学习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古往今来传统教育的特征是道德,民族教育的特点都是为家庭和民族培贤育圣,学习做“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教中寓学,德养心性;学中寓教,复兴道德。

古圣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什么说是“明明德”?因为人类需要依靠智慧来明白道德之理,“为学者日益”的后天智识单方面的明德,并不能全面地掌握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需要“为道者日损”的先天慧识明德,共同主宰心灵和大脑,才能真正掌握完整的道德学说思想系统。慧明德与智明德同步共运,形成大智大慧才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全面掌握和实践经典的一元四素方法论的时期,“德、道、象、数、理、炁”六大方法整体把握地进行教育与实践,高度协调统一地同步运用智识与慧识认识自然、社会和生命万物。留下了许多精神营养极为丰富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著名经典。这些著名经典,通过经典诵读的方式,能够培养读者的道德心灵,开启读者的慧识,提升读者的智识。但是,我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为起始,对道德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以及教育,因为对老子“修之身”和孔子“修身”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变化,由于掌握方法的差异性和进行实践路径的不同性,对经典的认识也就开始产生了变化。历史上对道德能量最为丰富的著名经典《周易》和《老子·德道经》,在研究、学习和实践中,就逐步地形成了两大流派。其中的“象理派”(也称理形派)纯以后天智识研究为主,只重视经典的哲学意义和社会意义;而“数炁派”(也称理炁派)则比较完整地重视经典内的一元四素的完整性,也就是对经典中富含的“德、道、象、数、理、炁”六大元素整体地重视。不仅注重经典的哲学意义社会意义,更重视经典对人生、对人体心灵和智慧的意义。不仅注重经典对人体后天智识系统的明德作用,更为偏重于经典对先天慧识系统的明德作用。可惜的是所谓的数炁派,后来逐步从社会文化教育领域中失传。整个社会主流被象理派所独占,人们只能独眼慧盲而智明地研究经典。导致极为珍贵的经典诵读方法,这一包含着一元四素方法论的优秀学习方法,这一能实现“与古人居”和“与古人谋”的教育方法,也被从社会教育中抛弃长达百年之久。经典诵读这一煅造道德人格和心灵品格的宝贵方法,逐步退入了山林和民间。理炁学说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心法。随着各种系列心法的逐步失落,“无为”丢失“有为”兴起,人类社会主流只剩下了“有为”的理形学说和它所含的一些有为方法,对通过经典诵读教育能建设道德心灵品格,开慧益智的认识,也就必然地进入了盲区。

经典诵读,是东方文化独有的学习方法,是中华民族文化承传的必修课,是启迪慧心增益智慧的科学方法,是培养造就德道人生观的重要方法。

研究民族文化,应当运用老子“天下之大作于细,天下之难作于易”的方法论,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基础细胞中去探索求真。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细胞,就是文字和语言,这两种细胞就是构成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

分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字语言特点,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文字和语言都是社会交流的工具,工具的作用是第一性的功能。但是,中国的文字和语言却并不是单纯的工具。它们是艺术,是学问,是人文科学,是开慧增智的法宝。这些丰富的特点和功用,都是西方文字和语言所并不具备的重要区分点。

经典诵读,在教育中失传了,但是她却保留在道家和佛家的科仪学派当中,这两大学派中最重要的修习方法就是诵念经典。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种科仪式的诵念方法,由于只是掌握了“理形科学”的内容,而“理炁科学”的内容逐步地失传了,也就是“心法”失传了。理炁科学的内容,它退入山林民间,它在社会上似乎消失了。虽然古之成道者,许多人都是先从一经一法的实践中,进入众妙之门而最后成就真道。但是长期以来,失去心法的普通经典诵读方法,用智识解读《老子·德道经》和其他经典的方法,还是难以真正地“慧智双运,同步开发”,难以造就真人,难以造就圣人,甚至连贤人也难以造就。《悟真篇》曾言:“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但是为什么后世“修之身,其德乃真”,成就者犹如凤毛麟角呢?除了人们阴我心私念贪欲难破之外,难以得到“心诀”和“心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以,全面掌握好“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系列经典诵读方法,同时掌握经典诵读的心诀和心法,合理地采用正确的诵念方法,也是修真、通真的一个光明路径。这里先介绍一下经典诵读的五字心诀。当然,“修之身,其德乃真”主要是大系统性地“修和炼”。修“道德心灵”,心性修持大道生。炼,炼性命,炼己涤阴我,炼命返先天。这些基本原则、这个前提不能丢,才能正确地掌握好心诀和心法,否则也是难以获得真实不虚的经典诵读的全面功效的。

经典诵读,能够培养道德人生观,使人生之路正确顺遂;能够开启心慧,开发大脑功能使人产生大智能;能够使人获得五德能量,调节和平衡性命内环境,使人心身健康愉悦。经典诵读,益心身,益家庭,益社会,益民族,旺国家。掌握正确的经典诵读方法,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基础。

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探讨一下传统经典诵读方法论中的“恭熟忘合灵”五字心法和心诀,以期全面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为文化复兴、道德复兴、民族复兴,以尽绵薄之力。

恭。

在经典诵读的过程当中,首先是一个“恭”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恭”字,上部是龙的形状,下部是抱拳拱起的两只手形,整个字表示拱手拜龙的意思。小篆则中间是双手形下面是心形,变成形声字,形意为真心忠信地恭敬。本义:肃敬;恭敬,恭顺而谦逊有礼。恭字常组词而用,例如:恭和,谦恭温和之意;恭默,谦恭沈静不语之意;恭素,恭谨而纯朴;恭承,处下尊上而敬奉;恭恪,心存恭敬而态度谨慎。

恭,包含着诚信恭顺的礼德,《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恭,是对人道德品格和心性行为的要求。对于经典只有诚信恭敬才能与经典内容中的无形能量,精神营养,灵感的源泉相呼应,接近与同频于其中的精神,从而相互和谐并且谐振,产生共鸣。这一点对于直觉和灵感都不足、不强的人而言尤其重要。

这个“恭”字在经典诵读中的关键作用,是达到能够启动经典当中的光明能量场,启动经典当中的象、经典当中的数、经典当中的理、经典当中的炁,通过道德的心灵和品格这个“一元”,实现与经典当中场性的四素相连接、贯通、融合。从而实现心与经典合一,身与经典合一,人即经典,经典即人,经典与性命不可分离而水乳交融的一种状态。《老子·德道经》一字一灵符,《老子·德道经》是道○和德一能量的丰富载体。它是一个巨大的宝殿,只有这个“恭”字,才能开启宝殿之门。这个“恭”,就是一把开启智慧大门进入人间绝学宝殿的钥匙。

这个“恭”,是指的“心恭”,“身恭”,“恭敬”的“恭”。诚信,信德无疑,礼德圆明,是恭的基础。没有这个恭敬心,没有这个敬畏心,没有这个处下之心,没有这个顶礼之心,就无法矫正自己的心理状态,达到谐振的频谱而连通道德的能量场,打开经典的宝殿,进而登堂入室。

这个“恭”还包涵了一种清静,身心的清静,要将自己的心和身调节到一种清静的状态,空明的状态,这种状态才能灵悟,才能相溶,才能接受,才能展开。因为在诵念的过程当中,只有将心这个道德场、身这个道德场都调节到接近《老子·德道经》的场性,实现这个“恭”,才能打开这个门。所以说这个“恭”字,不仅仅只是在心灵上的一种“恭敬”心,而且还含有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心身清静,使之符合《老子·德道经》的纯洁、圣洁状态。

我们在诵读经典之前,要先将心身内部清理清理,将调形、调心、调息这个三调细致入微地运用好,进入整体性和谐性的松、静、自然状态,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和实现这个“恭”,达到这个“静”。身心的这个内环境状态清理干净,打扫一番,这样在诵读中与老子同在,与道德同在才可能真实出现。没有恭敬心,没有清静身,没有干净的心,这个与“老子同在”也就无法真实地同在,心身清静是同在的前提和基础。不诚信,无恭敬,不清静,与老子同在就难以产生,内观也就不出来,“读圣人书,与圣人居”的现象就不可能产生和出现。古人对恭要求极严,经典诵读还要求沐浴更衣,焚香而诵。连身体表面的清净也作为一种要求。唐朝人肖德言立志于学,他每次读《五经》时,都先要洗漱更衣,然后正襟危坐而读。他的妻子问他:“从早到晚都这样,不累吗?”肖德言说:“敬重先师的言语,怎么可以畏惧劳累呢(敬先师之言,岂惮于此乎)?”可见古代教育治学之严,这个“恭”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体现在正心正身的各个方面。

“恭”,她需要相应的状态,相应的环境才能出现,虽然说每个人体内心头都有自性真我,但是普遍被后天意识系统中的私心贪欲的尘埃所封闭、被污垢包裹住了,封闭的灵光难透,光芒透发不出来,所以就需要扫尘。现代人缺乏真正的人生道德教育,稀有能够达到六祖慧能的那种慧明与智明同照,心修水平上佳之人,绝大部分人都是神秀一类的智明慧盲式的水平。所以还是要炼己,要扫尘,要勤拂拭,先调节到无尘的那种状态。调节到符合《老子·德道经》的频率范围的内环境之中。所以要用好这个“恭”。这个“恭”实际上是通过修心炼己来达到的一种自然恭敬心,是调节控制自己的阴我心私欲、贪心的意识活动,从有为调节到接近无为的状态,从太极图的边缘调整到接近太极图的中央的状态,或者直接牢立于太极中央的状态。整体把握住身、心的双调整,才能建立起与《老子·德道经》所阐述的场性和其他经典所阐述的场性接近的一种状态。当这个调整完了以后我们才能说心即《老子·德道经》,身即道德场。

心中有了《老子·德道经》,再诵起来那不就相应了吗?身即道德场,那么《老子·德道经》的能量不就存在了吗?那么“与圣人居”不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吗?离开了炼己,调节心和身的前提,这个“恭”是盲目的“恭”,是虚“恭”,是假“恭”,这叫不恭不敬。因为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对多维空间的洁净、神圣,那种非常圣洁的感悟太少太少,认为高维空间的东西也像我们这个空间一样脏兮兮的,什么东西拿过来都可以吃,可以喝。其实是错误的。在无相的高维空间中,任何能量和物质与我们有为有相世界的物质在很多方面是格格不入的,是难以兼容的。你不将内部的,心灵当中的,身心当中的垃圾和渣滓主动地清理掉,不将阴我心的私欲、后天意识的活动调适到最低点,这些能量和物质则难以进入我们的内环境,就是摆在面前你也吸收不动、消化不了。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一种现象。就像我们在泥巴地里干了活,双手脏兮兮的一样,拿一块蛋糕来,非常干净、洁白的蛋糕送到你面前了,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把手擦一擦、弄一弄、拍一拍,才把这块蛋糕接过来。当然认真的时候,吃之前肯定还要先洗洗手。这个道理是相通的。所以这个“恭”的实践不要把她小看了,她是一把钥匙,是进入每一部经典的钥匙。

没有这个“恭”字,难以打开任何经典的门户。不在这个“恭”的统领之下把身心调节到符合经典的场性状态,那么也就难以进入其中,难以打开,难以接受和承载其中的能量。当然,在“恭”字上面可以更加广泛的展开来讲。所需要做到的内容的确太多。但是修证德道不离“心”、“身”两个字。也就在“心”和“身”这两个字上面放下有为,树立无为;放下有欲,树立无欲;抑制阴我心意的私识,确立阳我心识的大公心,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就概括了。但去实践时,就是一个滴水穿石的功夫。

通过这个“恭”,我们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了,能够接近无为,即已接近“徼”,接近太极图的中央。不要在阴波或者阳波上荡漾,更不要远离太极弦,只处在太极的正中心,找那个“静”,心静身静;用一个净,心净身净。真心都出现于这种状态内,而心的欲念又调节到了与高维空间连通的允许值的水平之内,在这样的状态下那么这个“恭”才算是掌握了,并且调节好了。那么打开任何经典的场性之门也就容易实践和出现。所以这个“恭”字,放在“恭”、“熟”、“忘”、“合”、“灵”五个字的首位,她的确是首要的,是一把打开任何经典宝殿大门的金钥匙。要挂在脖子上,要常常主动使用它,才能叩开万经之门,从而登堂入室,获得大成。

熟。

第二个字,是“熟”。《张君房·云笈七签》:“瓜熟蒂落”。经典诵读一定要读熟、念熟、诵熟、背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熟而民人育”。我们德慧智教育的熟,要求“经典熟而心灵育,背诵熟而慧智足。”通过读熟、背熟,烂熟于心中身中,以经典实现上善治水,治生命中百分之七十的水,并且渗肉入骨,透发全身,从而养育道德心灵,开慧益智,起心动念不离道德,时刻与圣人同在。汉字和汉语的特点中,经典本身的特点中,都是需要通过精熟的诵读才能掌握和运用,只有读熟、背熟,滚瓜烂熟,熟记于胸终生不忘才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这个“熟”字里面,还有个“寻声”和“找音”的问题,也是一种技术。当然前面的“熟”,记熟了、念熟了、诵熟了之后,你才能“寻声找音”。但是在边记边熟的过程当中也同样要注意“寻声”,找准“音”。因为经典诵读不是一般的技术,这个“熟”里面是一个特殊的技术。

我们的声从哪儿来,是从我们的嘴、口腔、舌头的运动,喉咙声带的震动,口腔气流的震荡而来。那么发什么声又出自于哪里呢?出自于大脑。是因为我们的识神处在工作状态,他就在大脑皮质层这个办公室里面指挥着,并且通过颅底的神经传导这些信息到达喉、口、舌。但是,心能不能直接地诵呢?不能直接地诵。心是通过这种后天的诵而通过迷走神经相应谐振。由于迷走神经也是从颅底穿出,与舌咽神经相邻,容易产生谐振共鸣,而传入心中。

所以,当你注意到了这其中的天人秘密的时候,反观到心的时候,如果调心调得理想,就会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音”,叫“心音”。经典中的能量光和这种音的频谱最容易合一产生谐振,在胸腔里边震荡就产生一股股的热流,再产生一种波,既震荡了自己,也震荡了身外的场。它不断地扩大,散发出来,而不是像普通状态地说话,只是口腔里面说而心里面没有相印。

在“熟”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注意“寻声找音”。这个“寻声”,是指我们在诵念某一段经典的时候,或者整篇经典的时候你关注一下你的大脑,关注一下你的口腔、舌头的运动,注意她产生的这个“声”和震荡体内的“音”。这个声是有相物质上发出来的,但是这个音却是在无相的空间中通过声而产生的。那么要找“音”,这个“音”是什么呢?是一种能量震荡,它是聚合我们体内变化的一种波,叫“音波”,或者叫“声波”。有的字的音我们发声的时候,你不寻找的时候它这个震荡产生了,也很弱微,需要强化提升,不然只是从口里面直来直去,不易于引起内环境的共鸣。

《老子·德道经》为什么要说“音声相和”?这个“和”字可是太重要了!这个“和”字可以说是经典诵读的人天秘密之一。这个音波的震荡是一种相融、相汇,是彼此不分,这样才能形成最好的音乐、乐曲、经典诵读之声。我们拿敲击的大钟做一个比喻,中国的古钟是依据“道”来设计和应用的,是在理炁科学基础上理形科学的实践应用。木锤敲击钟的外壁所产生的是声,而钟内空腔体里边所产生的是音;这个声和音相和,就使钟声悠扬悦耳,震撼心灵。西洋的钟则不同,它敲击的是钟的内壁,声和音混在一起发出来,给人心灵的感觉和作用力迥然不同。这个例子我们要把她整体地结合起来想,要主动去寻音,主动去找“空”内的音,就在你的腔子里找,胸腔是有空间的,颅脑腔和腹腔也是有空间的,道之所用不离这个空、虚、中。这个把握住了,真是处处都是妙。

不同的声,能产生不同的音。有的人诵的时候,就是第三声不行还非得要用第四声;有的人用第四声不行,还非得用第一声。每个字基本上是四种声,我们要找准它。哪一种发声方式容易产生震荡的音,我们就找出那个音加以科学地、合理地应用。那么,文字当中哪一字对自己作用最强你就把握好那一个字。当然,每一段文章里面每一字都会引起或强或弱的震荡,但是毕竟有主有次。而且我们这个“音”,能够引起声频震荡的这个“音”,也存在着某些字先出来,某些字后出来的现象和状态。如果你连主要的、先出来的这一个都没有抓住,你怎么使后面还没有出来的突然展开出得来呢?其实有时候我们就是当面错过,没有发现,非得量级很强的时候你才感觉到。“噢”,这个字震荡了心灵,这是我的真音,找着了!但是为什么不能主动去找呢?主动去找不就事半功倍了吗?所以这个“寻声找音”是在“熟”的基础上的一种深化,非常地重要。

这个过程,不论是我们自己在念诵,还是在跟读的过程当中都要注意在记熟、念熟、诵熟、背熟了的基础之上主动地去寻声找音——众妙之门的天音、音符。当然,这还是要大家重视“噭”。没有“噭”,哪能抓住眇呢?有的人在那里诵念了,诵念出名堂了没有?没有。所以不论是自己经典诵读,还是跟读诵,还是听老师讲经,都要想一下中国的古钟,注意力不在钟外的声,而是要放在钟内的空上,放在这个空中所产生的音上;把握住在你的腔子里,在你的空心中所产生的“音”上。有了这个音,那才是经典诵读、听讲经时的真正音声相和。

听讲经时,如果讲经的老师有道,所发出的声音中必然有着光音,你在自己心中觅着了共振点,寻着了这个同频的窍,自然也就容易拈花一笑了。不寻不觅,不敞开心身,不主动地使心中的音源谐振点与老师的音相合,也就容易昏沉。听的都是后天的内容,无为的光和音也就捕捉不住,当面错过,效果也就不理想了。自己经典诵读的原理也是同一道理。想一想,老师发出的声和音,含有道光德能的音你都难以入心相和,那么自己念时的低能量场,作用力当然也就更不容易显现出来了。

有的人跟我汇报说:“老师,我念了一百零八遍了,※※经典我已经念了半年了,不知道我的情况怎么样?”他反而问我不知道自己怎么样,不知道效果如何。为什么要问我呢,为什么不问自己呢?为什么有的同学只念了一个来月,甚至从学习了《老子·德道经》以后只念了几天就找着了天音,找着了心音,进入了众妙之门。差距在哪里,思悟了没有?光是羡慕人家是不行的。《老子·德道经》的实践就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的身中。看到人家的进步,看到人家的神奇,那是别人,那是别人的道、别人的德,不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自己的德,要自己放下心来在身内环境当中去务实求证。光睁着眼睛看外边不行,光竖着耳朵听外面也不行。要用你的心不外想,你的垂帘内观,你的闭耳内听,去掌握自己的声,寻自己的音,这样才能与别的进步快的人相媲美,这不就近了吗?找着了你就相近了,这是技术,是方法,必须要掌握。掌握了这些技术和方法,要思索,要有悟性,而不要仅仅执着于我诵读了多少遍。

告诉你们,真正具有心音的人,哪怕一句经典之文,哪怕一声经咒之字,就足以产生神奇的功效,胜过一般普通的人诵一万遍经典!为什么呢?他通过他的音,他的真声、真音开启的是高维空间的场,调动的是高维空间的能量,道光德能产生的作用远胜于我们“无恭无敬”、不“熟”状态下,没有找到“真声真音”状态下转来转去诵多少日子诵的效果。诵的遍数多其实也只是一种督促,是一种自我鞭策。在没有进入那种状态之前必须要遵循这个遍数,用这个遍数去敲开你寻找“真声”、“真音”的门户。但是你老抱着遍数不放,而不主动地去“寻声找音”,难道一辈子就老死在念诵经典的遍数之中吗?这种状态也就太可怜了,也就是跟世俗中盲修瞎炼的人无异。与某些道观、佛庙里面那种状态没有什么差别了。不要忘记我们这是在实践《老子·德道经》,进行德慧智教育的自我道德完善和提升,而不是单纯表面的模仿!这是进行性命再造的大工程。

为什么要舍本求末?为什么总只是抱着树枝不肯放弃,而不能登上树干?为什么不去探根寻祖?从某些人执着地诵念经典的情况,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同学是理不通!道理还没有搞通,主次都还没有掌握,太执着了。执着于一点不及其余,陷在阴阳“二”里面跳不出来。讲心修无极讲了多少年了,这个心就是陷在“阳”里面或者陷在“阴”里面出不来。因为他不认识阴阳,不认得为无为,不能具体实践,不能具体对每一件事在心里面分析。这个知白守黑停留在嘴上,而没有在实践当中付诸于行动,所以他的心始终不是白就是黑,不是黑就是白,他无法达到无极的状态,无法达到无为的心态。蹉跎的是什么?蹉跎的是在太极阴阳当中,迷失在黑白两相之中,在这样的转悠之中浪费时间。

“心无欲”我也强调了多少年了,这不就是“众妙之门”吗?从经典诵读反馈过来的情况来看都是这种状态,都陷在黑白里面没有出来。我还没有接到哪一个说在年初布置了化因方法以后能诵出名堂来的。相反还只是在这个网上道德课堂打开以后,才出来不少人真的找准了音,读到了声,通过这个诵读达到了“众妙之门”的,这倒是非常可喜的。从这个事里鉴别、验证出了,我们学习、实践、掌握的《老子·德道经》,的确是一部万经之王,是我们打开任何经典宝库大门的重要钥匙。有了这个钥匙,那么我们再来诵念经典,特别是在掌握了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在“恭”、“熟”的前提下,在这个基础之上,找准了“音”,寻准了“声”,那么这个大门对每一个同学都是敞开的。希望大家先把这两点掌握好。

忘。

经典诵读心诀的第三个字,是“忘”。“恭”和“熟”掌握好了以后一定要“忘”。

“忘”什么?首先是“忘声”,第一步是“忘声”。“忘声”的出现一定是在“音”出现的过程当中,声音出现的过程当中忘记这个“声”。每个对经典诵读有真实不虚体悟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悟:口里在诵这个字,声在发出,但是突然之间这个心里面的震荡开始了,就好像口腔里的这个声没有经过大脑似的,只是关注到了胸腔里的震荡的那个音波,胸腔正中心有一团团的光,或者是读的相应的字释放出这个光波而出现了“忘声”的状态,这个“声音”的“声”你就不在乎了。实际上还是在诵念,但是诵念的时候意念已经转移了,转化为心思了,心音突然上升为主导力量,以这个能量的震荡为主宰而关注,而口腔的这个声处在辅助的状态。如果这个状态稳定了以后,口里的声也可能就不再出现,也就是说停止了口的诵念,但是体腔里面还是在继续着心的诵念,一团团的音、光、能在这里震荡,在扩散,再传导到全身。我们同学当中不是有吗?有的人诵的时候就感觉到里面的字出现了,口里面还是在诵,但是《老子·德道经》当中的一段段的字却是出现在中脉上,出现在任脉、督脉上,而且随着这个诵的状态在流动、传输,在运转。这就是“忘声”状态下的一种光音的出现。

这个“声音”忘记了,大脑意识和口腔把它忘了,那么“天音”也就涌现了,出现了。当然在这种状态当中,她有左右变化、晃动的过程,你把握好,别又把自己拉回到了后天的意识状态,又回到嘴里边在诵。怎么脑袋里边好像不知道?怎么口念停了?这怎么会有能量出现?你不要去想这些问题。你一想,动了后天智识的意念,马上就会又退到了口在念,脑袋里面在意念,从而又把胸腔里面的真音丢失,你要善于把握这种“忘声”。当然这样在语言上、文字上教大家是教不熟的,非得要每个人去实践,去体悟。这个开关就是忘,由知到忘,转换过来就成功了。深化下去,“忘声”,这个“忘声”你能深化你就能忘记你的身体。身形都忘了只有光流在运转,只有光团在放射,只有光波在震荡,这个时候才是稳定的真音,这个也就是最完美的《老子·德道经》所讲的“音声相和”。在这个相和当中更深层次的变化也就会紧接着发生。

所以这个“忘”字,虽然只是忘记在念诵着什么,关键是这个“忘声”。这个声波的传导方向,声的生发来源已经全部都忘记了,内部紧接着出现的是天音。这个天音的震荡特点,流动的方向、方位各人都不相同。不要刚才我一说人家证出来是《老子·德道经》的文字在任督二脉中转,你就马上建立起妄念——怎么不转呢?我转着试一试。转不了,退到后天有为的意识态中,你这样模仿是模仿不了的。有的人是在中脉上,比如“道,可道”,有的人在中脉上出现。有的人在诵这个“道”字的时候,这个“道”字就突然放大,无边无际;诵“可道”的时候,“可”字沉到海底了;但是有的人这个“可”字又上升到了天门了。怎么能够模仿,模仿了就是执,偏执了,就是有为的后天,而不是无为的先天状态。

所以只能讲说“忘声”。“忘声”下面出现的现象必然是天音。没有出现这个天音,或者说在没有出现天音的状态下,你去妄意、妄想都是不可能真实地达到忘声而出现天音。

这个“忘声”和忘掉身体,忘掉我心,这三忘都出现以后,音声相合,融混在道光之中也就很自然地容易出现。这就是第四个字“合”。

合。

合,含有会聚,聚合;闭合,合拢;和睦,和谐;融洽,符合;不违背,联合,联络等义。《诗·大雅·大明》:“天作之合。”《庄子·达生》中说:“合则成体”。 《黄帝四经》:“物个合于道者,谓之理。理之所在,谓之顺。物有不合于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参于天地,合于民心”。经典诵读的合,是指诵读者与经典相融相合,心与经典相合,身与经典相合,诵读时的声音和心音相合,心音与天音相合,天音与身整体相合。这种合是以声为利,以音为用,在音中的会聚、和谐、合拢、融洽。

整个的心身与道光德能,道德的能量场,在声音这个领域同频了,频率一致了,也就和谐会聚相融和合。就像有一句成语当中所说的“敲钟罄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庙里边有一个大钟,距离这个大钟很远的地方有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放在拜天地君亲师的供台上的一个罄。每当那个庙里敲钟的时候,他家里这个罄就会发出自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现代科学解释就是这个钟的频率和这个罄的频率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例子用到这里来,这个“合”就是这个意思。一切有相物质都具有自己本身的震动频谱,一旦出现震动,不仅能产生有相的“声”,同时产生着无相的“音”。这种音的传递往往比声更迅速更遥远,当这种音与发声源的频谱相同时,和合的谐振就会自然地出现而产生声。这种现象也是一种“中气以为和”的典型现象。

在长期按照要求进行经典诵读的实践者之中,经典中所潜在的所携带的巨大道德能量,在这个音声相和的合中,就会明显地展开透发出来,以炁或者光的形式,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心身。道的音、道的能量,和我们本身的这个小环境“敲钟罄响”。音合于心声,天音促进我们肉身内环境的变化,经典的光音与体内的光音这样就高度和谐,统一为一体了。这种光音天不仅能在心身之内扩大和深化,能够渗透五脏,还可以扩展深入六腑三腔、四肢末梢。而且,还可以与体外空间中的光音天谐振,当我们体内符合德一能量的频率时,就能与德一合而共振谐振,获得丰富的德性能量而产生变化;当我们与道○的频谱频率相同时,就能神驰道境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如果这种“合”能够稳定,能够保持,能够深化,能够全面展开这种状态时,“灵”也就自然诞生了。

灵。

灵,小篆的灵“雨”是形符,“王”是声符。《说文》或体:由小篆的“王”改写成“巫”。标准字形与《说文》或体相同。基本义是灵验,灵敏,灵活等义。灵明,是指心灵慧识的明德;灵知,是指心灵的智识与慧识灵明的接近。灵,是传统的一种比喻,是指进入“众妙之门”后,在无为当中的变化,灵悟、感应、作用力,自然变化现象。是一种对道的体悟、感知。灵也是经典诵读中的一种高级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类似于孔子所言的“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当中的,真实的“与古人居”以及“与古人谋”阶段。也是老子所说的“是谓玄同”的现象。

“灵”,包含着我们所讲过的,弦前微妙徼,跨弦通灵妙,微妙,玄妙,奇妙,神妙,仙妙。不同层次,不同广度,不同深度的众妙,都在这个“灵”之中。也就是多维和高维度空间的一些非常道的非常名的系列现象。这其中的变化也就不用深谈。说多了大家可能产生追求心,模仿意,反而有障碍力。

因为前面几道关口我们不突破,“恭”的关口不破,这个基础达不到要求,那么这个“寻声找音”常常也找不准。冥冥当中就是有人帮助找准这个音,找准这个声,那么是谁来帮你?是通过这个“恭”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实现找准声、寻准音。证道不离心身,要符合道德的标准自然恭敬。但是这个“礼”、这个“恭敬”,内环境的调节,礼德光明,没有这个光明心,做不到这个“恭”,那么第二步的“熟”的深化,也就是“寻声找音”就难以实现,也就更不容易谈到第三步的忘声、忘心,忘身。“音声相和”,对我们经典诵读人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恭”,没有这个“熟”,那也就遥遥无期。只有把这个“恭”、把这个“熟”的基础打好才能出现忘声而合真,以至于达“灵”。

这五个字说起来简单,理解和真实把握住却也并不容易,要整体地把握住,环环相扣。不要只是单纯地注意到现在的“合”和“灵”这个结果,只等收获就成了守株待兔。关键是重视“恭”和“熟”。“恭”和“熟”真正做到了,这个“忘”也就不难了。只是掌握灵机的一点感觉、一点动念。

经典诵读的常用方法中,一般最常用的是“慢诵、快诵、咏诵”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对于实践者而言,都应当学会和掌握并且善加应用。

慢诵,是一字一停顿地诵念,最有利于配合观想,以字为符,摄取能量,进入正觉意境之中,同时也有利于记忆经的内容。快诵,是在熟练的基础上,用较快的速度念诵,通常用于训练进入“忘”的境界而使用。快诵,有利于从“有为”向“无为”状态的转换,抑制阴我意识,从而进入阳我心识主事,舌头运动进入灵动之境。使经典诵读的方法进入佳境,步入闻心音和进入光音天的境界之中。咏诵,是一种类似于唱诵的方法,在慢诵和快诵的基础上,当“音”能出现时,使用这种方法诵咏,能产生较好的和声生音效果。如果在纯后天状态的声中使用这种方法则效果不太明显,部分人也可以在前两诵的基础上,通过此方法获得音声相合谐振的效果。也可以应用咏诵的方法,配合寻声找音。

所以,这三种诵念的方法,应当高度和谐地与“恭熟忘合灵”五字相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离开五字心诀孤立地使用这些经典诵读方式,则只能触及浅薄的层次效应。并且这三种方法,应当根据每个人实践的不同阶段和进境的状态,灵活进行选择使用,适时选择使用。

今天点破了传统经典诵读教育方法中的这个人天之密,把这个心法告诉你们了,也是缘法机缘所致,大家要珍惜,要实践。莫将轻易得,视作等闲观。不能真心诚意地实践它,也就是暴殄天物,罪过大焉。得这个诀以后你们再去试,我相信只要正确把握修心炼己,诚信道德,礼敬自然,把第一步“恭”、把第二步“熟”真正把握住的人,运用好这个心诀,再与《光音观心》诵的心法相结合,诀与法紧密合一,水乳交融。那么“忘”和“合”也就会自然地出现了。


作者介绍:

古今中外名士说老子与道

西汉 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论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汉书·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

西汉 王阜 《老子圣母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孚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东汉 王弼 《老子指略》: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 李隆基 《御制道德经真疏》:

《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 赵光曦 《宋朝事实》:

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 欧阳修:

老子之书,其言若虚若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宋 苏澈 《双溪集》:

言至道莫如五千文。

明太祖 朱元璋 《御注道德经》:

朕虽菲材,惟知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世祖 顺治 《御注道德经序》:

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清 曾国藩 《求阙斋日记类钞》:

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

清 严复:

《老子》者,民主之治之所用也。

清 章太炎 《道家本义》:

最观儒释之论,其利物则有高下远迩,而老聃挟兼之。仲尼所谓忠恕,亦从是出也。夫不持灵台而爱其身,涤除玄览而贵其患,义不相害,道在并行矣。

鲁迅: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不读《道德经》就读不懂中国文化。

郭沫若:

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的先生,在吕氏门下的那一批学者也是毫无疑问的。《道德经》中的精华是其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些对立(矛盾)的反面。《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南怀瑾:

真正把五千来中国文化,发挥的光辉灿烂的,亦是道家老庄之学。

《老子》一书,原著不过五千言,几乎是一个字就涵盖一个概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

老子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代表者。

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性——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明白道的本原就掌握了全部的普遍科学,普遍的良药,以及道德。

美国历史学家 威尔·杜兰:

《道德经》出自何人的手笔,倒是次要的问题,最重要的乃是它所蕴涵的思想。在思想史中,它的确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

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

我发现我确实十分赞赏佛教及禅宗使用的一些方法,尤其是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哲学家老子的警句。让我在这里读几句体现老子思想的话,它们曾在我心中激起深刻的反响:“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我最喜爱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承认这段话过于简练,但对于我来说,它道出了我们西方社会迄今尚未完全领悟的真理。

英国天文学家 沙里斯:

前进的惟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对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英国历史学家 汤因比:

在人类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种哲学。

美国物理学家 惠勒:

老子与道教的“无”,是质朴性原理的先驱。

美籍奥地利物理学家 卡普拉:

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李政道:

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具有相通的地方。

中国数学家 陈省身:

1943年,我在美国认识爱因斯坦。他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经》德文译本。西方有思想的科学家,大多喜欢老庄哲学,崇尚道法自然。

日本物理学家 汤川秀树:

老子思想具有现代性。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英国科技史学家、生物化学家 李约瑟:

在中国文化技术中,哪里萌芽了科学,哪里就会寻觅到道家的足迹。

道家有一套复杂而微妙的概念,它是后来产生的中国一切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科学的起源和发展,是和道家、道教而不是和儒家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是科学人道主义最早发源地之一。在古代,儒家提供了人道主义,而道家提供了科学。

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它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的思想,对于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

道家又能将自己的理论付之实行。所以,东方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就早期原始科学的道家哲学而言,“无为”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不强使物质材料完成它们所不适合的功能。

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的最终命运。

老子是世界性的。

道家思想不只是宗教和诗人的,而且也是方术的、科学的、民主的。

中国人性格有许多最吸引人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

日本禅学大师 玲木大拙:

我把老子认作是东方的代表。

美国易经学会 应鼎成:

老子的“无为”,是最积极、最伟大的思想。“无为”,是一种大无畏兼利他思想的无私,无私就无欲,无欲就无争。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 约翰·杜威:

无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规范,是教人积极的忍耐、坚毅、静待自然工作的一种教训,以退为进就是它的标语。因为有这种见解作根据,所以才有中国人的“听其自然”的安分知足的、宽容的、和平的、诙谐的、娱乐的那种人生观。也因为有了这个见解作根底,所以才生出中国人的命定主义。中国人知道自然的程序是徐缓的,所以不慌不忙地等待着应得的收获。

德国法学家 克努特·沃尔夫:

二十世纪末,世界性的“老子热”、“大道热”汹涌澎湃。《道德经》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圣经》,居全球名著之首。《纽约时报》将老子列在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冠。现在世界上《道德经》译本、英文83种,德文64种,法文33种,荷兰文19种。

哲学家 温第斯曼:

《道德经》是人类原发性智慧最重大的文征之一,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圣书。

勒木萨: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

美国学者 蒲克明:

《道德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本书。

俄国文学家 托尔斯泰:

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前苏联汉学家 李谢维奇:

老子是国际性的。

德国哲学家 尼采:

《道德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思想家、社会学家 马克斯·韦伯:

大多数古老的民间神以及后来增加的整整一大批新神,统统落入一个受到宽容的祭祀等级(道士)的庇护之下,据称,这个等级源于一位哲人(老子)及其教义,这种教义本来同儒教的教义并无原则上的分歧,可是后来却被视为异端了。对于这种异端,我们不能避而不见。

现任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

道教关于和谐、善意、合作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理想,也是联合国努力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与合作的出发点。

编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业模式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德慧智教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 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1]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帛书《黄帝四经九宫版》(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智》、《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礼》、《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1]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国学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慧性图文画册》、《幼儿经典诵读教师用书》、《幼儿徒手操I 》、《甲骨文慧画·诗词篇 》、《中医药文化与健康 》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为本欤?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德道经(注音版)》主要内容:问世两千五百多年的《德道经(注音版)》,被后世尊为“天书”、“哲学诗”、“万经之王”。在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闪耀着她的光辉,到处都留下了她不朽的足迹。《德道经(注音版)》饱含着无比宏大的宇宙真理,涉及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广大领域,更蕴含着超越生命的修养至理,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而深远的智慧,是一部地道的“百科全书”。

作者老子,春秋楚国人,姓李名耳。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位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

熊春锦先生,当代享誉中外的国学名家,国学底蕴深厚。他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以大系统论为指导,以科学的考究态度和严谨的考证依据,查证原貌,澄滴流弊,恢复了《德经》为上《道经》为下名为《德道经(注音版)》的原旨,还老子“淳德归道”之本意。

本袖珍本《德道经(注音版)》与《德道经(注音版)》诵读录音CD和配套《德道经(注音版)》大字拼音诵读本配套发行,特别适用子“胎婴虚养”、“幼儿养性”和“少年养正”阶段的慧智性教育,培补五德,使五德充盈而复归于德“一”的状态,从根本上使心脑相通,从而启迪先天的慧性,是培养道德心灵和慧智头脑的核心经典读物。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五星好评(179+)
  • 无多页(99+)
  • 服务好(202+)
  • 一般般(395+)
  • 无颠倒(673+)
  • 微信读书(538+)
  • 书籍完整(115+)
  • 排版满分(385+)
  • 经典(622+)
  • 可以购买(231+)
  • 方便(152+)
  • 推荐购买(268+)
  • 种类多(100+)

下载评价

  • 网友 戈***玉: ( 2025-01-03 08:52:23 )

    特别棒

  • 网友 游***钰: ( 2025-01-01 23:16:2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堵***洁: ( 2025-01-08 22:42:48 )

    好用,支持

  • 网友 邱***洋: ( 2025-01-08 05:30:39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芮***枫: ( 2025-01-04 04:19:02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饶***丽: ( 2024-12-28 02:31:55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隗***杉: ( 2025-01-04 23:49:45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仰***兰: ( 2025-01-18 09:51:28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堵***格: ( 2025-01-17 06:45:04 )

    OK,还可以

  • 网友 谭***然: ( 2025-01-15 21:03:41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林***艳: ( 2025-01-19 08:20:51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益***琴: ( 2025-01-18 07:58:42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随机推荐